清风随竹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十六回 常熟县真儒降生 泰伯祠名贤主祭,古典白话合集,清风随竹影,镇魂小说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在应天苏州府的常熟县,有个叫麟绂镇的乡村,镇上二百多户人家,世代以务农为生。镇上有一户虞姓人家,在成化年间,家中出了一位读书人,考中秀才后,一做就是三十年,一直在镇上教书。麟绂镇距离县城十五里,这位虞秀才除了参加科举考试,平日里从不到城里去。后来,他一直活到八十多岁才离世。

虞秀才的儿子没能考中秀才,也和父亲一样,以教书为业。到了中年,他和妻子一直没有孩子,夫妻二人便到文昌帝君庙中虔诚祈求。当晚,妻子梦见文昌帝君亲手递给她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易经》中的一句话:“君子以果行育德。”不久后,妻子便有了身孕。十月怀胎后,生下了一个儿子,也就是后来的虞博士。虞博士的父亲为感谢文昌帝君,便给儿子取名“育德”,字“果行” 。

虞博士三岁时,母亲不幸离世,父亲在别人家教书,就把他带在身边。六岁那年,父亲为他启蒙开智。等虞博士长到十岁,镇上有位祁太公,聘请虞博士的父亲到家中教导儿子读书,宾主相处得十分融洽。四年后,虞太翁因病去世,临终前将虞博士托付给了祁太公,那时虞博士年仅十四岁。祁太公说:“虞小相公和其他孩子不同,如今先生走了,我就请他来教我儿子读书吧。”于是,祁太公写下自己祁连的名帖,到书房拜访虞博士,还带着九岁的儿子拜虞博士为师。从那以后,虞博士就一直在祁家教书。

常熟向来是人文荟萃之地,当时有一位云晴川先生,他的古文诗词堪称天下第一。虞博士十七八岁时,便跟着云晴川先生学习诗文。祁太公对他说:“虞相公,你家境贫寒,光学这些诗文,以后恐怕难以谋生,还得学些实用的本事。我年轻时懂地理、会算命,也知晓择日选吉,这些我都教给你,将来遇到急事或许能派上用场。”虞博士认真学习这些技能。祁太公又建议:“你还该买些科举考卷来研读,将来参加考试,考中秀才,教书的馆也能坐得更稳当。”虞博士听从了祁太公的建议,买了考卷学习,二十四岁那年参加科举考试,顺利考中秀才。第二年,杨家村的一户杨姓人家请他去教书,每年报酬三十两银子。虞博士正月到杨家教书,十二月就回祁家过年。

又过了两年,祁太公提醒道:“你父亲在世时,为你定下了黄府上的亲事,如今也该成亲了。”于是,虞博士拿出当年剩下的十几两银子,又预支了明年的十几两教书钱,凑在一起办了婚事。婚后,夫妻俩依旧借住在祁家。满月之后,虞博士就又去教书了。又过了两年,他积攒了二三十两银子,在祁家旁边租了四间屋子,搬进去居住,还雇了一个小仆人。虞博士去教书时,小仆人每天早起到三里外的镇上去买柴米油盐和小菜,回来和虞博士的娘子一起操持生活。虞娘子生儿育女,身体一直不好,家里没钱买药,每天只能喝三顿白粥,好在后来身体渐渐康复。

虞博士三十二岁那年,没有了教书的差事。娘子担忧地问:“今年该怎么办?”虞博士宽慰道:“别担心。我教书这些年,每年大概能有三十两银子收入。有时候正月谈好的报酬只有二十多两,我心里着急,可到了四五月,总会多来几个学生,或是有人请我看文章,又能补上这个数。要是正月谈的报酬多一些,我刚觉得高兴,家里就会有事,把多的钱花完。所以说,一切都是定数,不必操心。”

过了一段时间,祁太公果然来说,远村上有个姓郑的人家,请虞博士去帮忙看坟地。虞博士带着罗盘,认真仔细地为郑家挑选了一块好地。郑家葬完坟后,拿出十二两银子作为谢礼。虞博士雇了一只小船回家。那时正值三月半,两岸桃花盛开、柳树依依,又吹着微微顺风,虞博士心情格外舒畅。船行至一处僻静地方,他看到一船鱼鹰正在河里捕鱼,便趴在船窗边观看。突然,岸上有个人跳进河里,虞博士吓了一跳,赶忙让船家把人救了上来。

那人被救上船时,浑身湿漉漉的。幸好天气暖和,虞博士让他脱下湿衣服,又请船家借了一件干衣服给他换上,并请他进船坐下,询问为何寻短见。那人哭着说:“小人是庄户人家,给人耕种几块田,收的稻谷都被田主用大斛收走了。父亲生病去世,我连买口棺材的钱都没有。我这样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不如死了算了!”虞博士说:“你这份孝心难得,但寻死不是办法。我这里有十二两银子,是别人送我的,不能全给你,我还得留着做几个月的盘缠。我给你四两,你拿回去和邻居亲戚商量,大家肯定会帮忙,先把你父亲安葬了,事情就过去了。”说完,虞博士从行李中拿出银子,秤了四两递给那人。那人接过银子,连连拜谢:“恩人尊姓大名?”虞博士说:“我姓虞,住在麟绂村。你赶紧去处理事情,别再多说了。”那人千恩万谢地离开了。

虞博士回到家后,下半年又有了教书的工作。到了冬末,他的儿子出生了。因为这些事都与祁太公有关,所以他给儿子取名“感祁”。此后,虞博士又连续教了五六年书。四十一岁那年,恰逢乡试,祁太公前来送别,说:“虞相公,你今年肯定能高中。”虞博士疑惑道:“老伯怎么这么说?”祁太公说:“你做了很多积德的好事。”虞博士问:“我做了什么好事,您这么说?”祁太公说:“就说你帮人看坟地,尽心尽力;还听说你在路上救了那个没钱葬父的人,这些都是阴德。”虞博士笑着说:“阴德就像耳朵里的声响,只有自己知道,别人察觉不到。现在您都知道了,还算什么阴德?”祁太公坚持道:“这就是阴德,你今年一定能中。”

虞博士到南京参加乡试后回家,受了风寒,一病不起。放榜那天,报录人来到镇上,祁太公带着他们一起到虞家,说:“虞相公,你中举了!”虞博士在病中得知消息,和娘子商量后,当了几件衣服,托祁太公打发报录人。几天后,虞博士病好了,前往京城填写亲供,回来时,亲友和东家纷纷送来贺礼。他准备进京参加会试,可惜没能考中进士。

恰巧常熟有位康大人,被任命为山东巡抚,便邀请虞博士一同出京,住在巡抚衙门里,为他代写诗文,两人相处得十分愉快。衙门里有位同事叫尤滋,字资深,他钦佩虞博士的文章和品行,拜虞博士为师,与他同住一屋,每天向虞博士请教。当时,天子广求贤才,康大人也想举荐一个人。尤资深说:“如今朝廷选拔人才,学生想请康大人举荐老师。”虞博士笑着推辞:“征辟这种事,我不敢当。况且大人要举荐谁,自有他的考量。我们要是去求他,就失了品行。”尤资深又说:“老师即便不愿为官,等康大人把您举荐到皇上面前,您见或不见皇上,最后辞官回乡,更能显出老师的高尚品格。”虞博士摇头道:“你这话不对。我求他举荐,又在皇上面前辞官,这样一来,求举荐不是真心,辞官也不是真心,这算怎么回事?”说罢,两人都哈哈大笑。虞博士在山东待了两年多,又进京参加会试,还是没考中,只好乘船回江南,继续教书。

三年后,虞博士五十岁了,他带着杨家一位姓严的管家,再次进京参加会试。这一次,他终于考中进士,殿试位列二甲。朝廷原本打算让他进入翰林院,可当时的进士中,不少人在履历上虚报年龄,有的报五十岁,有的报六十岁,只有虞博士如实填写了自己五十岁的真实年龄。天子看到后,说:“这虞育德年纪大了,给他安排个清闲的官职吧。”于是,虞博士被补授为南京国子监博士。他十分高兴:“南京是个好地方,有山有水,离我的家乡也近。我这次去,把妻儿老小都接过去,一家人团聚,比做个穷翰林强多了。”

虞博士随即去辞别房师、座师和同乡的几位大人物。翰林院侍读王老先生托付道:“老先生到南京后,国子监有个学生叫武书,字正字,此人极为孝顺,又很有才情,还请您多关照。”虞博士一口答应下来,收拾好行李,前往南京赴任。他派门斗回常熟接家眷,此时儿子虞感祁已经十八岁了,跟着母亲一同来到南京。

虞博士到任后,先去拜见了国子监祭酒李大人,回来后便升堂办公。监里的学生纷纷前来拜见,虞博士看到拜帖上有“武书”的名字,便出来问道:“哪位是武书武年兄?”只见人群中走出一个身材矮小的人,上前答道:“学生便是武书。”虞博士说:“在京城时,就久仰年兄孝顺的品行和出众的才华。”两人重新见礼后,虞博士请众人坐下。武书恭敬地说:“老师的文章如泰山北斗,学生今日能得到老师教诲,实在是幸运。”虞博士说:“我刚到这里,很多事还得请年兄多多指教。年兄在国子监读书几年了?”武书回答:“不瞒老师说,学生自幼丧父,在乡下侍奉母亲。家中只有我一人,没有兄弟,衣食住行都得自己操持。母亲在世时,我没能读书应考。母亲去世后,多亏天长杜少卿先生帮忙,才料理完丧葬大事。后来,我就跟着杜少卿先生学诗。”虞博士说:“杜少卿先生的诗集,我曾在尤资深那里见过,确实是位奇才。他也在南京吗?”武书说:“他住在利涉桥的河房里。”虞博士又问:“还有庄绍光先生,天子赐他玄武湖居住,他还住在湖中吗?”武书答道:“是的,他住在湖里,而且轻易不见外人。”虞博士说:“我明天就去拜访他。”

武书坦诚地对虞博士说道:“学生其实并不擅长写八股文章。后来实在生活穷困,连教书的差事都找不到,没办法,只好找来几篇八股文研读,试着写了几篇,就去参加考试,没想到竟然考中了秀才。后来的几位学政不知为何,一看到我的名字,就把我评为一等第一名,还补了廪生。我写的八股文其实水平一般,但每次考诗赋,总是能得一等第一名。上次有位学政联合考核八个学宫,我又得了八学的一等第一名,所以被送进国子监读书。我心里清楚,自己的八股文终究是不太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修仙:挂我开,副作用你扛

陆贰八

七零:辣妻随军,冷面糙汉不经撩

黑醋汁

甜撩心宠

冷亦蓝

重生1907:我必死守东北

家里蹲得住

合欢宗极品鼎炉,开局被圣女俘虏

国士无双

斩神:当恶女成为腾蛇代理人

妮妮铁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