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成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36章 抢回老婆,把仆固怀恩逼入绝境,屈尊归来,周公成子,镇魂小说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当朝廷的使者来到朔方军中宣布以李光弼代替郭子仪出任朔方节度使这一命令时,朔方军将士哭成了一片。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场景,除了大家这几年间一直跟着郭子仪东征西讨,浴血奋战,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外,更重要的是,任谁都知道,郭子仪这一走,大家的好日子就要彻底结束了。
要知道,郭子仪在朔方军中一直以来采取的都是以宽治军的方针,给属下的蕃、汉将领和士兵们以很大的自由度,甚至于底下人偶尔犯了什么事,只要不太过分,基本上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但是李光弼就不同了,此人治军素来以没有最严只有更严而着称,搞得从士兵到将领都压力很大,不要说不敢主动犯错误,还要争做模范,争当严守军纪的标兵。
这样的生活自然让习惯了自由自在生活的朔方军感到难以接受,于是众将士现场洒泪挽留郭子仪,还有一批士兵拦在道上不让郭子仪的马出营。
不走是不行的,郭子仪没有做叛臣的打算,但也没有当烈士,被鱼朝恩整死的意思,所以为了自己和将士们的未来,一向诚恳的郭子仪撒了一个谎,我是去送送使者而已,不会走的。
郭子仪就这样跨马西去了,没有再回来。而他的继任者李光弼则是在一个夜晚,率领五百河东军骑兵驰入东都,进入朔方军的中军大帐的。李光弼之所以要这么做,一是考虑到时局的紧张,不宜过于声张,二是因为他十分了解朔方军。
历史上的朔方军是一个成分十分复杂的存在,这是由朔方镇的地理位置决定的。据《资治通鉴》等书所记,朔方镇“统经略、丰安、定远三军,三受降城安北、单于二都护府”。这其中的三受降城和安北、单于二都护府都是唐朝对突厥的边防重镇,当然了,换句话讲,也是大唐招怀远人,实现民族大融合的前沿窗口,因此三受降城和两大都护府的军队主要都是审军编制、以前来归降的各少数民族的战士作为主力,所以朔方军本身就是一支蕃汉混合的部队,且以蕃军为主,而参军的汉兵也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比较豪放不羁爱自由。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朔方军打起仗来保持了游牧民族的彪悍,来去如风无坚不摧,连突厥人有时都要大感头痛。
如此作风,如此战绩,使得历任节度使无人敢硬管,只能哄着这群大哥坚持为国家效力,守好边界。后来,到了郭子仪接任朔方节度使时,这一统率风格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而郭子仪也没有改变它的打算,而是因势利导,想方设法将这帮又能惹事又能打仗的刺儿头凝聚在一起,成为讨平叛军的利器。但是,李光弼对于郭子仪的做法并不认可,在他看来,安禄山、史思明之所以一叛乱就能兵临两京,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各部队军纪松弛,以致毫无战力可言。所以,李光弼决意不惜一切代价重塑这支部队的军纪。让朔方军成为ー支既能绝对服从命令,又打得了硬仗的雄师。
李光弼带着这一雄心壮志来到了朔方军,但是オ来几天,他就发现情况比自己先前预料的还要难搞得多。
虽说他一来,随着一声令下,朔方军各部从士兵风貌到营垒卫生,甚至升起来的旗帜全都焕然一新了,但李光弼不傻,他很清楚朔方军将士们只是表面上予以配合罢了,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还是忌惮严厉的自己,怀念宽厚的郭子仪的。李光弼没有与这些人玩虚招的打算,因为他更清楚已经半年多没有动静的史思明随时都可能出动,留给唐军做御敌准备的时间不多了。那就只好一边调兵遣将,一边整顿军纪了。
传我将令:左厢兵马使张用济得令后即刻来见,有重要军情相商,不得有误。
获知了李光弼的命令内容时,张用济的脸色应该并不好看,他转过身来就对部下说了这么一句话:“我朔方军并非叛军,他李光弼趁夜入营,对我军如此猜忌,怎可为我主,既然朝廷已然决意要让河东军骑到朔方军的脑袋顶上来,朔方军就不得不采取行动了。”
张用济立即派人找来了几个军中的老战友,商议应对之策。会议伊始,张用济就先给出了一个自己的办法,这一招简单说来就是先发制人,带领精锐土兵突袭洛阳,赶走李光弼,迎回郭子仪。
这个想法看起来很疯狂,很乱来,但却是有成功的前例的。十个月前,平卢节度使王玄志死在了军中,朝廷闻讯便派人前去安抚众将士,顺便在部队将领中挑选王玄志的继任者,谁知朝廷的特使还没开口问话,王玄志的部将李怀玉已经抢先一步动手了。他先带人出去砍死了王玄志的儿子,然后率部把特使堵在了住处,点名要让自己的表兄弟侯希逸担任平卢军使,使者没有办法,只好按照他的要求推举了侯希逸,后来李亨在得知事情原委的状况下,为了不让平卢军叛变,也不得不任命候希逸为平卢节度副使。
节度使由军中将士自行选择和废立,这是大唐开国以来从未有过的事情,而对于朝廷来说,这基本上可以视同叛乱,是需要坚决反对,杀一儆百的,可是此时的朝廷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因而只能暂时选择默认和隐忍。
可是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只要开了头,就很难叫停了。平卢军中发生的那件事情就给了张用济灵感,因此张用济决定依样画葫芦,先造成客观事实,再以朔方军全体作为筹码,逼迫朝廷事后予以承认。所以此时虽然在跟大伙儿商量,但其实他手下的士兵们早已披甲上马,在营外等候待命,做好了随时出发的准备。
张用济有些紧张,他现在差的就是战友们的一声同意,只要等到了这样的声音,就是刀山火海也阻止不了他出兵洛阳,把李光弼逐出朔方军。
“邺城溃败,郭公率先逃跑,朝廷追究主帅责任,这才夺去了他的兵权。如今你若是驱逐李副帅,强行请回郭公,那就是公然违抗皇命,是在造反!在座诸位难道真的认为此计可行吗?”
此言一出,没有人敢随意表态,因为大家不但担不起麻烦这一罪名,更惹不起眼前的这位发言人——仆固怀恩。
要知道,如果说郭子仪统领的朔方军是现今唐军的绝对主力的话,那么仆固怀恩所部的审军则是朔方军毋庸置疑的绝对主力,所以对仆固怀恩的话即便非常不同意,也不能当场翻脸,否则被抬着出去的人里,一定会有自己。
在众人陷入沉默时,接过仆固怀恩发言的是右武锋使康元宝。
“你率军迎回郭公,朝廷一定会怀疑这是郭公指使你做的,这是要让郭公家破人亡啊!郭公一家老小百余口难道有什么对不起你的地方吗?”
这句话一下子把张用济问得满面通红,不能作答,他的计划自然也就此搁浅了。此时此刻,张用济并不知道,在他决定放弃计划的时候,听到风声的李光弼已然行动了起来,他这一会儿正带着数千骑兵向东移动,目前已经走到了泛水一带,来河阳前线最多只是一两个时辰的事儿。
得悉这一最新情况,张用济吓了一跳。落地之后,他赶忙奔出营帐,单枪匹马地赶往迎接。
张用济紧赶慢赶,总算赶在李光弻进河阳前见到了这位新上司,紧接着他便听到了李光弼少有的怒吼:“不遵将令,迁延来迟,军中岂可留你!”
不待张用济争辩,李光弼便下令将他军法处置。
于是乎张用济被拖出去斩首。由于他是一个人来的,这也为李光弼省去了不少麻烦,杀掉了张用济后,李光弼便命部将辛京杲前去统领张用济旧部,同时又派人把仆固怀恩请来见面。
仆固怀恩比张用济好请得多,一接到李光弼的邀请,人就来了,而且身边同样没带什么人。
但李光弼的接待却依旧隆重,在寒暄了一番后,李光弼将仆固怀恩引入会客处,两人开始坐下聊天。オ聊了一会儿,李光弼的卫兵突然神色惊慌地露了头,然后迅速地向李光弼报告了一个紧急的情况:就在刚才,有五百名蕃军骑兵纵马赶到了,看样子杀气腾腾,来者不善。
听到这里,素来沉着冷静的李光弼也不由得脸色为之一变,而仆固怀恩却依旧在那里谈笑风生,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
不愧为郭子仪帐下的头号大将,果然有勇有谋,李光弼不禁对眼前的这个人多了几分敬佩。
看到期望中的效果达到了,仆固怀恩不等李光弼开口,便主动起身走了出去。
“都告诉你们不用过来,为何非要跟来,违我将令!”
仆固怀恩略带“怒意”地对着带头的骑兵将领训斥道。
“将土们追随主将,是天经地义之事,有什么可怪罪的呢!”
说这话的是李光弼,他一边说,一边招手吩咐下面准备牛肉和美酒款待仆固怀恩的这五百骑兵。
李光弼反应如此之快是很值得称道的,因为这一天可谓万分凶险,一个处置不当,就会导致兵戎相见,甚至激起朔方军的全体兵变。好在李光弼也是官场上摸爬滚打过的,而仆固怀恩对朝廷也一直十分忠诚,因而这场因换帅引发的风波至此终于风平浪静。
仆固怀恩和他的骑兵们在李光弼这里好好改善了一下伙食,最终摸着圆滚滚的肚皮告辞回营了,李光弼也没有再继续赶往河阳前线,而是取道汴州,巡视驻扎在黄河边上的唐军各营。不过临行前,他将上任以来的种种事情写成了一份报告,派人呈送给了皇帝,当然了,这不是最重要的目的,李光弼此举其实是为了向李亨要样东西,但这样东西不是李光弼要给自己的,而是他要来给仆固怀恩的。
七月二十七日,仆固怀恩收到了这件东西,他很激动,因为李光弼给他争取到的,是一个爵位——大宁郡王的爵位。
要知道,居功至伟的郭子仪和李光弼现在的爵位也不过是国公,而他居然直接超前封了王,这实在是一个极大的惊喜。毕竟大唐开国以来的这百年时间里,武将能被封王的,不会超过十五个人,仅凭这一点就足够让仆固怀恩名垂青史了。
李光弼实在是太够意思了,仆固怀恩经过这件事发现,李光弼并非一个不懂人情世故的顽固之辈,虽说他为人严肃,治军严格,但还是可以与之合作的。于是在接下来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仆固怀恩都很配合李光弼的工作,一直如此,从不马虎,直到那场战斗为止。
上元元年(760年)十ー月、唐军收复怀州,生擒守将安太清、杨希文,送往京师献俘。
怀州被唐军攻破的消息传来时,史思明几近绝望,但他很快就重新燃起了希望,因为通向东南方向的通道被打开了,一个叫作刘展的唐军将领在江准发起了叛乱。原本驻扎在任城(今山东济宁市)的田神功部奉命南下平叛,所以此时此刻,前往江准的路已是一片坦途。
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史思明当然不会放过。他立即做出了相应的东进部署田承嗣率领五千人马南下,夺取淮西地区,王同芝率领三千人马,攻略陈(今河南淮阳县)地区,许敬釭统兵两千向东南进发,目标兖州(今山东兖州市)、郓州(今山东东平县);薛梦率领五千军队,一路向东夺取曹州(今山东定陶县)史思明果然老辣,出兵攻打的都是极其重要的地点,而一旦让他得手,唐然完全走向被动,甚至会因财政危机出现分崩离析的灾难性局面。
于是得悉史思明动向的李光弼决意想方设法破坏史思明的计划,迫使他召回出征的军队,挽救危局。可是,没等李光弼上奏朝廷获得许可,朝廷的命令就来了。而这个命令一宣布,一向冷静的李光弼都差点炸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