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帝放任民间铸钱的政策,不仅当时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后世亦颇有争议,然而无论人们评价如何,事实证明,文帝的货币政策基本上是成功的,至少在经济领域中是这样的。
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之中,“四铢”半两钱在流通中逐渐趋于稳定,对推动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
如果说文帝的货币政策是不成功的,便无法解释当时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工商业的高度发达,史记中有记载“非遇水早之灾,民则家给人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的现象。
刘荣可是曾亲自到太仓中看过,那堆积如山一般的粮食。
文帝货币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大力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允许民间铸钱的自由竞争。
除禁止私铸钱令后,政府为民间铸钱者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谁铸的钱质量好、分量足,在流通中自然会受欢迎,反之就会被淘汰,再加上政府的外部监督,使文景时期的货币流通稳定了一段时期。
然而这竞争并不是平等的竞争,民间普通铸币者根本无法与地方郡国和权贵们竞争。中有记载曰:“邓通得赐蜀铜山,听得铸钱,文字肉好,皆与天子钱同,故富侔人主;时吴王亦有铜山铸钱,故有吴钱微重,文字肉好与汉钱不异”。
吴王刘濞与邓通得铜山之利,在竞争中处于绝对优势,“故吴、邓钱布天下”。
在这场铸币的自由竞争中,受益最大的是郡国贵族、豪强和少数与官府相勾结的巨商,由此也暴露了民间放铸的弊端,铸钱收入正是吴王刘濞叛乱的重要经济基础。
我大华夏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之所以能够被称之为盛世,乃是因为文景之时是汉家休养生息政策的高峰,同时也是货币政策最宽松的时候,即放任民间私铸,在宽松政策的背后是国家经济的全面复苏,国家实力的急剧增长。
然从辩证的角度来看,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物极必反,随着国家实力的增长,离政变休养生息政策已为时不远了。
也就是说,国家必然会加大包括货币政策在内的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力度。
在历史上,刘荣的老爹刘启在平定了七国之乱后,于景帝中元六年,颁布了“定铸钱伪黄金弃市律”,禁止民间私铸钱币,逐渐将铸币权收归政府。
然这里的政府有中央政府和郡国政府两层含义,但经过中央对郡国用人权的垄断等措施后,此时的各地方王侯的权力同七国之乱前已不可同日而语。
也就是说,此时的铸钱的的确确向中央政府垄断前进了一步。铸币权的收并过程同中央集权的加强过程是完全一致。
……………………………………………………………………
然到了刘彘一朝从建元元年开始推行三铢钱,到元鼎四年五铢钱的确立,在短短的二十余年间,先后,进行了六次钱法改革,汉代的货币政策才最后确立下来。
建元元年,刘彘便开始推行三铢钱,重如其文,这是汉代以来第一次实现了货币名称与重量的统一。
但是,政府却规定,在流通中,三铢钱作为法定货币,与文景时的四铢“半两”钱等价使用,带有明显的虛币敛财的性质。
铸造这种轻小的货币当然利润会十分丰厚,导致民间盗铸再次盛行,法不能禁,这种以敛财为目的的货币改革很难推行下去。
到建元五年,刘彘废除了三铢钱,恢复文景时期的四铢“半两”.钱,并且进一步改进了钱币的铸作工艺,采取周边有廓的形式,以防止人们磨豁取铜,同时也增加了盗铸的难度,以后成为铸币的标准形式。
元狩四年,刘彘再次推行了三铢钱,并造皮币与白金币。规定皮币值钱四十万,强令王侯宗室朝觐时必须贡纳。
这次货币改革主要是出于增加财政收人的需要,更是为了对付那些地方诸侯王们,要知道刘彘当初仅仅因为献金成色不行,就一次罢黜了106个彻侯。
至于白金币与皮币,更是赤裸裸的聚敛财富的手段,吃相的确是非常的难看。
历史上的颜异就是因为皮币而亡之。纸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没有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纸币则无从谈起,汉代根本不具备纸币产生的条件。
然只要规定轻小的铸币可以流通,盗铸是难以避免的。尽管汉武帝明令“盗铸诸金钱罪皆死,而吏民之犯者仍“不可胜数”。
元狩五年,刘彘又因“三铢钱轻,易奸诈”,下令郡国铸五铢钱,钱币两面皆有周廓,五铢钱被确定为新的货币法定单位,这是五铢钱制的开端。
然而,刘彘的这次货币改革也不彻底,铸币权依然分散于地方郡国,铜材亦未由中央政府垄断,民间盗铸问题仍十分严重,因铸钱而获罪者日多。
史书有言:“自造白金五铢钱后五岁,赦吏民之坐盗铸金钱死者数十万人。其不发觉相杀者,不可胜计。赦自出者百余万。然不能半自出,天下大抵无虑皆铸金钱矣”。
货币的发行,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身受我大天朝洗礼的刘荣可是对此清楚的很。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稳定的国家货币政策,是稳定国家的必要条件。
刘荣可是不想像刘彘一样,哪天与匈奴人打起来了,也像刘彘一般,匈奴人还没干翻,先把自己家底打空了,搞得整个汉家千疮百孔。
若不是有先前数代汉家天子的苦心经营,博得的民间百姓对汉家政权的信任。
不等到轮台罪己,可能民间的百姓就要揭竿而起,起来造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