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少数作奸犯科的人员外,大部分百姓都是守法的。</p>
不守法根本不行,毕竟他们无力与朝廷和地方官府对抗。</p>
守的法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具有灵活性。</p>
在朝廷,这个法是《大明律》。</p>
但是到了地方,这个法就变成了地方官员自己。</p>
地方官员遵守《大明律》,那么百姓守的就是《大明律》。</p>
地方官员若是不遵守《大明律》,百姓就遭殃了。</p>
法治也就出现了问题。</p>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p>
只有皇帝守法,朝中大臣守法,下面的官员才会守法。</p>
官员守法,地方上的士绅才会跟着守法。</p>
这一连串的连锁反应。</p>
短时间内或许看不到成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的后果才会显现。</p>
为了大明,崇祯要做一个守法的皇帝。</p>
说完吴三桂的问题,崇祯看向范景文却没说话。</p>
范景文知道,崇祯要重提两天前没有商议出结果的事:新任平辽总督人选。</p>
发生了这么大的事,王永吉无法独善其身。</p>
必须要换人。</p>
范景文最开始同意换帅,但经过两天的思考后又不同意了。</p>
他躬身施礼道:“临阵换帅本就是兵家大忌,况且吴三桂的事还没有解决,此时换帅很容易让辽东的局势失控。”</p>
“朕没说现在就换,”崇祯摆了摆手,“朕的意思是先寻找合适人选,等吴三桂的事解决后再考虑换帅。”</p>
“而且...王永吉亲自殿后,吴三桂一旦发难,最先倒下的就是王永吉。届时军中无帅,必将大乱。”</p>
怕范景文没有听懂,崇祯又解释了一番。</p>
他的意思是选一个候补主帅,以应对突发情况。</p>
既然是候补主帅,从其他地方临时征调肯定是来不及了,只能从平辽大军内部选拔。</p>
听完崇祯的解释,范景文立刻警惕起来。</p>
在他看来谁都可以接任,唯独定王朱慈炯不行。</p>
首先他年龄太小,其次经验不足。</p>
同时资历不够,难以服众。</p>
其实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范景文怕崇祯假借朱慈炯之手,重新掌握兵权。</p>
这是内阁所不能容忍的。</p>
崇祯知道范景文的顾虑,他轻咳一声问道:“范阁老可有举荐之人?”</p>
“臣以为谁都可以接替王永吉,唯独定王朱慈炯不行。”</p>
“理由呢?”</p>
范景文坚持道:“没有经验,资历也不足,把平辽大军交到他手上恐怕会葬送目前大好的形势。”</p>
“范阁老觉得谁有资格接任?”崇祯面无表情地问。</p>
范景文直接回答:“刘肇基,李宪忠,李定国等人都有资格。”</p>
“范阁老此言差矣!”崇祯否定了范景文的话。</p>
范景文一怔,再次施礼道:“请陛下赐教。”</p>
“平辽这么多年,各总兵之间都对彼此非常了解。他们确实都有指挥大军作战的能力,但不是任何人都能担任平辽总督,能服众的那个人才行。。”</p>
范景文皱着眉想了想,赞同道:“陛下所言极是,刚才是臣考虑不周了。不过...臣实在想不出他们当中谁能服众。”</p>
“所以...”崇祯表明了自己真正目的:“朕的意思是让他们几个商量一下,共同推举一人。此人不但有统领大军之才,还能服众。”</p>
范景文眼前一亮,随后平静的说道:“陛下圣明!但臣以为应该增加一个前提。”</p>
“什么前提?”崇祯问。</p>
“前提是...这个人不是定王殿下!”</p>
(/15681/15681431/14555056.html)</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