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朱老四的短视!岭北的意义!
朕闻上古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21章 朱老四的短视!岭北的意义!,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朕闻上古,镇魂小说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朱老四的短视!岭北的意义!
提到岭北,就不得不提到朱棣。</p>
这位永乐大帝,曾经也犯下过致命错误。</p>
历史上朱老四靖难成功之后,为酬谢兀良哈部落出兵相助的功绩,竟选择将大宁卫这片战略要地赐给他们作为驻牧之地,美其名曰“以酬三卫之功”。这一决策直接导致“中国之险失”——大宁地处燕山山脉与辽河平原的咽喉,是防御蒙古南下的重要屏障,一旦拱手让人,等于给草原部落打开了通往中原的侧门,北方防线从此出现巨大缺口。</p>
兀良哈部落也就是朵颜三卫,别看他们在靖难中为朱老四效力,骨子里却是正统的蒙古人,其部落渊源可直接追溯到成吉思汗时期的兀良哈万户,是从大蒙古帝国分裂出来的核心部族之一。</p>
他们与蒙古本部有着血脉与文化上的天然联系,对大明而言,终究是外族人。</p>
本身就是蒙古人,而且在靖难中扮演的不过是雇佣兵角色——谁给的好处多就帮谁打仗,又怎么可能对大明真正忠诚?</p>
所谓的“功绩”,不过是利益交换的产物,一旦时势变化,利益天平倾斜,他们必然会重新选择靠山。</p>
最后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朵颜三卫很快便暗中与鞑靼、瓦剌眉来眼去,表面上臣服大明,暗地里却频繁与蒙古本部勾结,时不时背刺大明一下——或参与劫掠边地,或泄露军情,与大明展开了数十年“缠绵悱恻”的恩怨纠葛。</p>
更严重的是,他们后来甚至直接勾结瓦剌,在土木堡之役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不仅为瓦剌大军指引路线,还参与了对明军的围堵,最终导致明军主力覆灭、英宗被俘,成为大明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也帮助“瓦剌留学生”一战成名!</p>
朱老四当年“以地酬功”的短视之举,终究酿成了反噬自身的大祸。</p>
想到这里,朱高炽就不由嗤笑了一声。</p>
朱老四啊朱老四,这辈子你都别想当皇帝!</p>
这突如其来的笑声,看得老朱与太子莫名其妙,不知道小胖墩又在抽什么疯。</p>
此刻朱高炽的思绪愈发飘远,目光牢牢锁定在岭北草原上。</p>
原本老朱一次次北伐,核心目标就是彻底覆灭北元残余势力,将岭北这片草原腹地重新纳入版图。</p>
可惜洪武五年的岭北之役,明军主力遭遇惨败,精锐折损严重,收复岭北的计划就此搁浅,成了老朱心中难以释怀的奢望。</p>
正因如此,他后来才不惜血本,调动重兵从蒙古蛮夷手中抢下大宁和开平这两块关键之地,随后派遣精锐驻守,为此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计其数——光是在两地修筑城防、囤积粮草,就耗去了国库数年的积蓄。</p>
他的用意很明确:通过掌控这两个战略要地,形成东西掎角之势,像两把钳子死死卡住蒙古部落南下的通道,从而抵御他们反攻中原的企图。</p>
大明将大宁和开平牢牢握在手中,其战略价值立竿见影。</p>
只要这两个据点存在一天,大宁卫和开平卫就会成为抵御蒙古南下的第一道坚固防线——蒙古骑兵若想越过长城,必先突破这两处要塞的拦截;而长城沿线的九边重镇,则作为第二道防线,承担着后续支援和纵深防御的作用。</p>
在这种布局下,大明的卫所势力得以向长城以北稳步推进,形成一种积极防御的态势——不再是被动坐守长城,而是主动将防线前推数百里,把战场摆在蒙古人的家门口。</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