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文臣桢干:是仪、胡综列传
带帽衣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75章 文臣桢干:是仪、胡综列传,从部落打架到王朝争霸的千年逆袭,带帽衣服,镇魂小说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汉献帝建安元年(196 年),北海郡署的宴席上,年轻的县吏氏仪正低头用餐,忽听郡相孔融击节而笑:\"子羽啊,你这姓氏 ' 氏' 字,民字无头,岂不是 ' 民无上 '?于礼不合啊。\" 满座宾客皆望过来,见他握筷的手顿在半空,面色微赧。
孔融捋着美髯继续道:\"昔有是氏,乃楚国大夫之后,何不取 ' 是' 为姓,既合古礼,又显雅正。\" 氏仪起身长揖:\"明公教我。\" 话音未落,堂中已响起 \"好\" 的喝彩 —— 从此,世间再无氏仪,唯有是仪,字子羽。
这年冬天,孔融送他一柄斑竹笔,笔杆上刻着 \"清恪\" 二字:\"子羽性贞,当以此自勉。\" 是仪将笔郑重收入木匣,却不知这柄笔后来伴随他四十载,在东吴的竹简上写下无数忠直之言。
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武昌军帐的烛火映着吕蒙的地图,孙权手指荆州问计于众。是仪抚着斑竹笔杆,目光落在公安城上:\"羽矜其骁气,今北攻樊城,后防空虚,正可乘虚而入。\" 吕蒙的 \"白衣渡江\" 计,正是在此夜敲定。
战后论功,孙权授他忠义校尉,他却伏地固辞:\"某本北海一书吏,蒙陛下拔擢,敢不效死?然授兵之事,非所长也。\" 孙权大笑,以赵简子与周舍相比:\"孤虽非简子,卿当为孤之周舍,直言无隐。\"
黄龙元年(229 年),孙权迁都建业,太子孙登留镇武昌。是仪的马车驶过宫门前,登亲自迎出,执其手道:\"傅相在此,孤心安矣。\" 他每日讲授《尚书》,却在课后对登说:\"殿下当知,治国之道,在亲民如子,而非空读典籍。\"
赤乌二年(239 年),建业狱中的烛影摇摇晃晃,吕壹的拷问声刺破夜色:\"刁嘉谤讪,你当真无闻?\" 是仪的青衫已被汗水浸透,却仍端坐如松:\"审案当重本末,嘉为江夏太守时,某与他相隔千里,何闻谤言?\"
连续七日,诏旨一日比一日严厉,狱卒都忍不住相劝:\"公何不自污?以免皮肉之苦。\" 他抚着斑竹笔冷笑:\"此笔随某二十年,未写过一句虚言,今日岂能污之?\" 当孙权亲自提审,见他颈间已现血痕,案上供词仍字迹工整如昔,终叹道:\"卿真铁石心肠也。\"
赤乌五年(242 年),孙权车驾经过一处街巷,见新起的大宅飞檐斗拱,笑问左右:\"此必是仪家吧?\" 侍从却答:\"是仪居处,不过三间茅屋。\" 孙权不信,亲往探视,见竹篱柴门内,旧榻上补着补丁的青布被,案头堆着公文与半罐腌菜。
他捧出糙米饭待客,孙权尝了一口,喉咙发紧:\"卿为侍中,何至如此?\" 是仪擦拭着斑竹笔:\"某本寒士,得陛下厚恩,衣能蔽体、食能果腹,足矣。\" 次日,宫中送来钱粮,却见他正将俸禄分发给寒门学子 —— 他的屋舍,始终只有容身之地,而心中所容,却是东吴的万千黎民。
汉献帝兴平二年(195 年),吴郡官邸的书斋里,十四岁的胡综正为孙权研磨,墨香混着窗外的桂花香。孙策刚在丹杨募得精兵,孙权却捧着《孙子兵法》皱眉:\"伟则,此句 ' 兵贵胜不贵久 ',如何解?\" 他指着竹简上的批注:\"昔项羽巨鹿之战,破釜沉舟,正是贵胜不贵久。\"
孙策薨逝那晚,胡综守在孙权帐外,见其深夜痛哭,乃效仿古人作《励志篇》,以绢帛书之悬于帐中。次日,孙权抹去泪痕:\"伟则,孤赖卿等辅翼。\" 从此,这个汝南少年,成为孙氏政权最年轻的幕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