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云淡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676章 华国电影的改革之路,踏准风口成巨富,风起云淡,镇魂小说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这家公司幕后的老板,周大卫不用猜都知道肯定就是李舜。因此李舜提出让顺应民心电影公司助力,可以说基本就是铁板钉钉的事了。
有着这些有利条件的加持,周大卫丝毫不担心天娱会在接下来的谈判中处于弱势。周大卫在娱乐圈折腾多年,自然清楚国内电影行业的一些规章政策。
也知道联合湘省卫视合资成立电影公司,是目前进入电影行业的唯一途径。这些年来华国电影走过的路,可以说是就是一部辛酸史。
华国成立以后的四十多年,电影生产基本是由国营电影制片厂把控。电影本身,也被纳入到意识形态管理范畴,成为重要的宣传和教育载体。
可以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电影的出品方是不会考虑大众想看什么样的电影。而只会考虑,自己想给大众看什么样的电影。
伴随着改革开放,80年代中期华国开始进入社会转型期。电影创作的主题也走出反思的状态,开始了多元化探索。随着第五代导演崛起,早就积重难返的各大电影制片厂,也不得不面临体制的改革。
改革的过程,就是倒逼各大电影制片厂走市场化道路。这也就意味着各大电影制片,必须重视大众的实际需求。市场化运营也就给华国电影带来新的改变。
1993、1994年,广电先后下发《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通知》两个文件。其中明确提出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十大改革措施。
这个里面最核心的两条是:一,国产故事片由华影公司统一发行改为由各制片厂自主发行。二,放开电影票价,具体由地方政府自主掌握。
这两项政策的出台,就是以困扰电影行业多年的发行垄断为突破口。打破了统购统销体制,将经营自主权下放给企业,明确了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地位和角色。
不过,这一改革措施改的并不彻底。影片发行权,虽然从华影公司回到了各大制片厂。但在实际体发行过程中,依然要面对30多家省级发行公司的体制障碍。
有人把这现象戏称为“一个婆婆倒下去,30个婆婆站起来”。结果就是,电影企业的体制包袱仍未能彻底放下。生产潜力,自然也得不到完全的释放。
这个时候,好莱坞电影的引进就成为了华国商业电影发展的契机。为克服当时电影行业和市场的双双疲软的难题,华影公司开始推行每年从海外引进10部分账大片的举措。
1994年11月,好莱坞商业大片《亡命天涯》在国内公映。最终以2580万元的票房收益,拉开了分账大片独步影坛的序幕。同时也结束了华国电影观众,与西方商业电影隔绝数十年的状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