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随竹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十回 受魇魔忠良遭大难 杀妖道豪杰立奇功,古典白话合集,清风随竹影,镇魂小说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包拯升任首相后,每日兢兢业业处理国事,从不畏惧权贵,秉持公正之心向皇帝进言献策,只要是他提出的合理建议,宋仁宗没有不批准的。满朝文武,无论职位高低,无一不钦佩敬仰他。就算那些过去与他有过节的人,此时也对他无可奈何。
一天,包拯退朝后回到开封府,走进书房,亲自写了一封信,让包兴准备一份丰厚的礼物,另外带上三百两银子,挑选了一个办事得力的差役,派他前往常州府武进县遇杰村,聘请南侠展熊飞;包拯又写了一封家书,让差役一并带去。差役刚走不久,值班的头目就跪在地上禀报道:“启禀相爷,外面有一男一女,口口声声喊着冤枉,前来申诉。”包拯当即吩咐击鼓升堂,将两人带到堂上。
包拯看到这对男女都年约五旬,先让衙役把老妇人带上来。老妇人上前跪下,哭诉道:“民妇杨氏,丈夫姓黄,早已离世。我膝下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叫金香,小女儿叫玉香。我小女儿原本许配给赵国盛的儿子为妻。昨天他家来迎娶,女儿出嫁,我心里难免伤感。可等女儿走后,我发现大女儿竟然不见了。我赶忙四处寻找,找遍了所有地方都不见人影,急得我都不想活了。老爷您想想,我一个寡妇,一辈子就指望两个女儿。原本想着等两个女儿出嫁,女婿能像儿子一样照顾我。现在大女儿丢了,也不知道去了哪里。我又着急又伤心,正哭得厉害的时候,我的亲家赵国盛找上门来,说我用大女儿顶替小女儿,和我不依不饶。我们争执不下,实在没办法,只能来求老爷为我们做主,帮忙找找我的女儿。”
包拯听完,问道:“你家平日里可有经常往来的亲戚朋友?”杨氏回答:“别说亲戚了,就是街坊邻居,平日里没事也很少往来,我一个寡妇,日子过得孤苦伶仃的。”说着说着,又哭了起来。
包拯吩咐衙役把杨氏带下去,再把赵国盛带上来。赵国盛上前跪下,说道:“小人赵国盛和杨氏是亲家。她家有两个女儿,大女儿长得丑,小女儿长得俊,我给儿子定的是她小女儿。可娶回家一看,竟然是大女儿。我赶紧跑到她家,质问她为什么要掉包。没想到杨氏反倒不依我,说我把她两个女儿都娶走了,欺负她是个寡妇。实在没办法,只能来求老爷您给我们评评理。”包拯问道:“赵国盛,你能确定娶回家的是她大女儿吗?”赵国盛说:“怎么会认错呢?当初她丈夫还在世,两家没定亲的时候,我就见过她两个女儿,大女儿长得很丑,小女儿很漂亮。因为我喜欢她小女儿,才给儿子定了这门亲事。那个丑的,我肯定不要。”包拯听后点了点头,说:“你们二人先回去,听候传讯。”
退堂后,包拯回到书房,思考着这件案子。包兴倒了一杯茶,恭恭敬敬地送到包拯面前。只见包拯坐在椅子上,身体不停地摇晃,两眼发直,既不说话,也不接茶。包兴见状,连忙放下茶杯,小声问道:“老爷,您怎么了?”包拯突然身子一挺,说道:“好重的血腥气!”说完便向后倒下,昏迷不醒。包兴急忙扶住他,大声喊道:“老爷!老爷!”外面的李才等人听到动静,连忙跑进书房,大家一起将包拯搀扶到床榻上。消息很快传到内宅,李氏诰命听说后,吓得惊慌不已,急忙赶到书房查看情况。李才等人见状,连忙回避。只见包拯躺在床上,双眉紧皱,双眼紧闭,四肢一动不动,也不说话。夫人看了半天,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正满心疑惑时,包兴在窗外禀报道:“启禀夫人,公孙主簿前来为老爷诊脉。”夫人无奈,只得带着丫鬟回避。
包兴陪着公孙策来到书房的床榻前。公孙策仔细探寻病因,先诊了包拯的左脉,连说:“无妨。”又诊了右脉,却说道:“怪事!”包兴在一旁问道:“先生,您看相爷这是什么病症?”公孙策说:“依我看,相爷六脉平和,并没有什么病症。”他又摸了摸包拯的头和心口,听了听气息,发现也都正常,包拯就像是睡着了一样。包兴便把刚才包拯发病的情形详细说了一遍。公孙策听后也觉得十分纳闷,实在判断不出包拯的病是从何而起。他只好先让包兴进内宅安慰夫人,并说明需要向皇上启奏此事。自己则写了一份告病的文书,准备第二天五更上朝时呈递给皇上。
宋仁宗接到奏报后,钦派御医到开封府为包拯诊脉,但御医也诊断不出包拯到底得了什么病。消息传开后,太后也知道了,有人推荐各种偏方。可包拯一直昏迷不醒,没有知觉,既不进食,也不说话,只是一直沉睡。幸亏公孙策略懂医术,不时在书房为包拯诊脉、照料。包兴、李才更是日夜守在包拯身边,片刻不离。李氏诰命一天也要到书房好几次。公孙策和王朝、马汉、张龙、赵虎等众人,个个急得团团转,不停地唉声叹气,却始终想不出办法。
就这样一连过了五天,公孙策看包拯的脉象渐渐微弱,大家都心急如焚。包兴的心情又与其他人不同,他想起包拯之前罢职时,在大相国寺也生过类似的病,和这次的情形一样,那次多亏了然和尚医治。可现在了然和尚云游四方,不知去向。包兴越想越愁,想到包拯一路走来,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好不容易才有了如今的地位,没想到旧病复发,却无人能治,不禁泪流满面。
正在他伤心哭泣的时候,之前派去常州的差役回来了,回报道:“展熊飞不在家,他家老仆说:‘我家官人如果能早点回来,一定会立刻赶往开封,绝不会辜负相爷的大恩。’”差役还说:“家信也送到了,这是带回的回信,府上一切平安。”差役说了很多话,包兴却只是出神地点头,接过家信送进内宅。信里的内容也只是简单的“平安”二字。
那么南侠展熊飞到底去了哪里呢?他本就是行侠仗义之人,四海为家,居无定所。自从截下驼轿,把金玉仙送到观音庵,和马汉分别后,他就四处游历,白天游览名山胜景,晚上借宿古寺。一路上,只要遇到不平之事,他都会出手相助,不知做了多少侠义之事。
有一天,展熊飞听到人们都在议论,说当今国母原来姓李,不姓刘,这件事多亏包拯访查清楚,现在包拯已经入朝拜相。展熊飞听后,心中暗暗高兴,心想:“我何不去开封探望一下包大人呢?”
一天中午,展熊飞来到榆林镇,走进一家酒楼,独自饮酒。正准备举杯时,忽见一个妇人走了过来。这妇人约三十岁上下,面黄肌瘦,满脸憔悴,但仍能看出几分姿色。她穿着粗布衣服,却十分干净整洁。妇人欲言又止,犹豫了好一会儿,才红着脸说道:“奴家王氏,丈夫名叫胡成,住在三宝村。今年遭遇灾荒,家里没有收入,婆婆和丈夫都病倒了。实在没办法,我才抛头露面,沿街乞讨,还望您能施舍一二。”说完,她深深地行了一礼,泪水也跟着流了下来。
展熊飞见她可怜,伸手从兜肚中摸出半锭银子,放在桌上,说道:“既然如此,把这银子拿去,赶紧回家买药,剩下的钱就当养病的费用,以后别再沿街乞讨了。”妇人见是一大半锭银子,大约有三两多,不敢接受,说道:“多谢您的好意,给我几文钱就行了,这么多银子,我实在不敢要。”展熊飞说:“这有什么!我好心施舍,你为何不收?真让人不明白。”妇人解释道:“您有所不知,我出来乞讨也是迫不得已。今天要是把这么多银子拿回家,婆婆和丈夫肯定会起疑心,到时候反而辜负了您的一番好意。”
展熊飞听了,觉得很有道理。这时,旁边的堂倌插嘴道:“你就放心拿着吧!这位客官既然愿意给,你就收下。要是你婆婆和丈夫怪罪,让你丈夫来找我,我给你作证,你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展熊飞也连忙说:“你只管拿去,别再犹豫了。”妇人又向展熊飞深深行了一礼,拿起银子下楼去了。堂倌则为展熊飞添酒加菜,也跟着下楼去了。
没想到,旁边有个叫季娄儿的人,看到展熊飞给了妇人银子,便阴阳怪气地笑着说:“客官,您不该给这妇人这么多银子,她就是故意干这行骗钱的。之前有人给她银子,结果被她丈夫讹诈,说那人调戏他老婆,逼人家拿出一百两遮羞银才算了事。如今您给了她银子,说不定一会儿她丈夫就来讹诈您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