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随竹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九回 断奇冤奏参封学士 造御刑查赈赴陈州,古典白话合集,清风随竹影,镇魂小说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打定主意后,公孙策研墨提笔,先仔细丈量尺寸,标注清楚,接着写下制作方法,还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品,设计出龙、虎、狗三种样式。他故意把“札”字写成“铡”字,画成三把铡刀的图样,想看看包公如何反应。画好之后,他拿着画稿来到书房。包兴向包公通报后,公孙策被请了进去。他将画稿呈上,满心以为包公看了定会大发雷霆,到时候两人拱手作别,这事就算了结。
然而出乎公孙策意料,包公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将画稿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脸上顿时露出欣喜之色,口中连连称赞:“先生真是大才!”随即叫来包兴,吩咐速速传唤木匠:“就请先生亲自指点,务必连夜做出模型,明日一早还要呈给皇上御览。”公孙策听到这话,整个人都愣住了,一时之间竟不知该说什么。此时若要说这只是自己随手画着玩的,话到嘴边也说不出口了。
只见包公不停地催促外班衙役快去传工匠。公孙策见包公动真格要做这铡刀,无奈之下只得退出来,重新仔细研究画稿,又添加了许多细节,比如如何包裹铜叶子,如何钉金钉子,如何安装鬼王头,让设计更加完善。不多时,工匠们纷纷赶到。公孙策先让他们看了设计图,再详细讲解制作方法。众人虽然不知道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处,但也只能按照吩咐忙碌起来。大家手忙脚乱,整整忙活了一夜,总算把模型制作出来。
包公上朝之前,仔细查看了铡刀模型,吩咐用黄箱子装好,抬到朝中,准备呈给皇上御览。包公乘轿来到朝堂,行完三呼万岁的大礼后,出班奏道:“臣包拯昨日承蒙圣上恩赐御札三道,臣谨遵旨意,设计出样式,不敢擅自使用,特呈请圣上御览。”说话间,装着铡刀模型的黄箱子已被抬到殿前。皇上定睛一看,原来是三口铡刀的模型,分别以龙、虎、狗命名,代表三个品级。包公又上奏道:“今后如有犯法之人,将按照其品级,用相应的铡刀处置。”
皇上立刻明白了包公的用意,这是借“札”字的谐音改成“铡”字,打造三口铡刀,用来震慑地方官员。皇上龙颜大悦,称赞包公才智过人、构思巧妙,当即批准了奏请,并下旨:“不必另行择日请训,等御刑打造完成,即刻启程。”
包公谢恩后,出朝上轿。刚走到街市上,就见十位父老一起跪倒在地,手中拿着状纸。包公在轿内看得清清楚楚,便用脚跺了跺轿底——这是事先约定的暗号。轿夫们立刻停下脚步,包兴赶忙轻轻掀开轿帘,将状纸接了进来。过了一会儿,包公吩咐掀开轿帘。包兴照做后,只见包公“嗤嗤”几声,把状纸撕得粉碎,扔在地上,说道:“这些刁民!哪有这种事?叫地方官把他们押到城外去,免得在城里惹是生非。”说完,下令起轿离去。
这些父老哭哭啼啼,满心抱怨:“我们不辞辛劳来到京城,指望能伸冤报仇。谁知这位老爷也是个怕权势的,真是闻名不如见面,我们的冤枉再也没地方诉说了。”说罢,又放声大哭起来。旁边的地方官催促道:“走吧,别让我们跟着受累。大小是个差事,哭也没用,哪儿没有含冤屈死的人呢?”众人无奈,只得跟着地方官往城外走去。
刚到城外,一匹快马飞奔而来,来人对地方官说:“把他们送出去就行了,你回去吧!”地方官连忙答应,转身回城。来人正是包兴,他跟着父老们走到无人之处,才小声解释道:“老爷不是不受理状子,只是街上人多眼杂,走漏了风声反而不好。老爷吩咐,让你们先别散开,找个偏僻的地方躲起来,暗中打听老爷什么时候出发,到时候一起跟着走。现在先让两位年长的,悄悄跟我进城,老爷在衙门还有话要问。”众人听了,转忧为喜。
包公特意挑选了两位年长的父老,让他们远远跟着包兴进了开封府。包兴进去禀报后,将两人带到书房。包公又详细询问了一遍事情的经过。原来一共有十三家受冤,其中有的被关在监狱里,无法前来。包公嘱咐道:“你们在外面不要声张,等我出发的时候,一起随行。”两位老者叩谢后,便出城而去。
自从奏明皇上打造御刑之后,包公就吩咐公孙策负责监督打造工作,要求御刑既要威严气派,又要坚固耐用。同时,他还派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四位勇士专门负责御刑事务:王朝掌管铡刀,马汉负责用席子捆绑犯人,张龙和赵虎则负责将犯人抬入铡刀。公孙策除了每日监督施工,还和四位勇士一起研究使用御刑的规矩,制定了详细的章程礼法,确保使用时不会出现混乱。
没过几天,御刑就打造完成了。包公写好奏折,请求皇上训示。许多官员纷纷前来为他饯行。包公将三口御铡供奉在大堂上,等众官员到齐后,一起前往公堂,查验御刑。众人都觉得新鲜,迫不及待地想看看这御刑到底是什么样子。
不多时,众人齐聚公堂。只见三口御铡上面都覆盖着黄龙图案的布套,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四位勇士威风凛凛地走上前,抖开布套,露出这刑外之刑、法外之法。只见那铡刀寒光闪闪,令人看了毛发倒竖;冷气森森,让人心惊胆寒。即便是正直的君子见了,也要暗自心惊;而心怀不轨的小人见了,恐怕当场就会吓得魂飞魄散,堪称从古至今最威严的刑具!众人看完后,回到后堂。府内上下人等开始忙碌起来,准备启程事宜。包公还悄悄吩咐田忠跟随公孙策一同前往。
到了出发那天,许多同僚在十里长亭设宴送别,这些细节暂且不表。一路上,那些告状的父老也按照吩咐,悄悄跟在队伍后面。
这一天,包公一行人来到三星镇,见当地治安良好,秩序井然,心中暗想:“这里的地方官治理有方。”正想着,突然听到有人喊冤,却不见人影。包兴立刻下马,循着声音找去,发现声音是从路旁一棵空心柳树里传来的。过了一会儿,从树里走出一位妇人,头顶状纸,双膝跪地。包兴连忙接过状子。此时轿子也停了下来,包兴上前将状纸递进轿内。
包公看完状子,问妇人:“你这状子上说家中无人,那这状子是谁写的?”妇人回答:“我自幼熟读诗书,父亲和兄长都是举人、贡生,嫁的丈夫也是秀才,我平日里也经常舞文弄墨。”包公便让包兴把轿内的纸墨笔砚递给妇人,让她重新写一份状子。只见妇人略加思索,提笔就写,不一会儿就完成了。包公接过新写的状子一看,连连点头,对妇人说:“你先回去等着,等本阁到了公馆,一定会审理你的案子。”妇人磕了个头,感激地说:“多谢青天大老爷!”随后,包公下令起轿,前往公馆。
至于后面还会发生什么事情,且听下回分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