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随竹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十三回 杜少卿夫妇游山 迟衡山朋友议礼,古典白话合集,清风随竹影,镇魂小说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杜少卿将卢华士送出门,刚关好门,就又听到一阵敲门声。小厮打开门,带着一个人进来禀报道:“娄大相公来了。”杜少卿抬眼一看,只见娄焕文的孙子一身孝服,哭着跪拜在地,哽咽着说:“我家老爷子去世了,特地来告知您。”杜少卿心头一震,忙问:“什么时候的事?”娄大相公回答:“上个月二十六日。”杜少卿悲痛难忍,当场大哭起来,随即吩咐仆人连夜准备祭礼。第二天一早,他就坐着轿子,匆匆赶往陶红镇。季苇萧听说杜少卿去陶红镇的消息,一大早就赶来拜访,得知他已离开,只好满心遗憾地回去了。
杜少卿到了陶红镇,在娄太爷的灵柩前悲痛欲绝,多次痛哭失声。他拿出银子,请人做了好几天佛事,希望能超度娄太爷的灵魂升入天堂。娄家请了许多亲戚前来,陪着杜少卿。杜少卿在陶红镇一待就是四五天,整日沉浸在悲伤之中,不停地哭泣。镇上的人见了,无不感叹:“天长杜府真是重情重义,待人厚道。”还有人说:“这老人家生前为人肯定极好,所以杜府才会这样尽心报答,做人就该像这位老人家一样,才不枉此生。”杜少卿又拿出几十两银子交给娄太爷的儿子和孙子,让他们买地安葬娄太爷。娄家上下男女老少,都出来向杜少卿拜谢。最后,杜少卿在娄太爷灵柩前又痛哭一场,才依依不舍地踏上归途。
回到家中,杜少卿的娘子对他说:“自从你走后的第二天,巡抚派了一个差官,和天长县的一个门斗,拿着一份文书来找你。我告诉他你不在家,他们就住在饭店里,每天都来问,也不知道到底有什么事。”杜少卿听了,满心疑惑:“这可真是奇怪!”正说着,小厮进来禀报:“那个差官和门斗在河房里,说要见少爷。”杜少卿走过去,与差官见过礼后坐下。差官向他道贺,门斗递上一份拆开过的文书。杜少卿接过一看,只见上面写着:
巡抚部院李,为举荐贤才事:钦奉圣旨,采访天下儒修。本部院访得天长县儒学生员杜仪,品行端醇,文章典雅。为此饬知该县儒学教官,即敦请该生即日束装赴院,以便考验,申奏朝廷,引见招用。毋违!速速!
杜少卿看完后说:“李大人是我先祖的学生,论辈分是我的世叔,所以才举荐我。我怎么敢当此殊荣?但大人如此厚意,我立刻收拾行李,到他的衙门去道谢。”他留差官吃了酒饭,又送了几两银子作为路费,给门斗也塞了二两银子,打发他们先回去。
杜少卿在家中收拾行装,却发现没有足够的盘缠,只好把那只金杯拿去当铺,换了三十两银子。他带着一个小厮,乘船前往安庆。到了安庆后,才得知李大人因公务外出,等了好几天李大人终于回来。杜少卿递上自己的名帖,衙门里的人开门将他请进去,带到书房等候。李大人出来后,杜少卿上前拜见,向李大人请安,李大人请他坐下。李大人说:“自从你家老先生去世后,我常常挂念你们这些世兄。早就听说世兄才学出众、品德过人,所以朝廷效仿古代征辟贤才的大典,我也想借此机会,还望世兄不要推辞。”杜少卿连忙谦逊道:“小侄才疏学浅,大人误听虚名,我恐怕会辜负了您的举荐。”李大人说:“不必过于谦虚,我这就去让府县开具证明。”杜少卿又说:“大人的厚爱,小侄心里明白。但我生性散漫,习惯了乡野生活,近来又疾病缠身,还请大人另选贤能。”李大人却坚持道:“世家子弟,哪有说不肯做官的?我没有看错人,一定要举荐你!”杜少卿见李大人态度坚决,也不好再说什么。李大人留他住了一晚,还拿出许多诗文,请杜少卿指点。
第二天,杜少卿告辞离开。这一趟他带的盘缠太少,又多住了几天,在衙门门口还被人索要了不少喜钱。回程时,他雇了一艘船回南京,船钱三两银子都拿不出来,只能先欠着。一路上又遇上逆风,走了四五天,才到芜湖。到了芜湖,船实在走不动了,船家要钱买米煮饭。杜少卿让小厮翻找,结果只剩下五个铜钱。他寻思着只能拿衣服去当铺换钱,心里烦闷,便上岸走走。他看到一座吉祥寺,便在寺边的茶桌上坐下,喝了一碗茶。又觉得肚子饿,买了三个烧饼吃,竟然要六个铜钱。他正准备离开茶馆,一个道士从面前走过,杜少卿一时没认清楚。那道士回头一看,急忙走近说:“杜少爷,你怎么在这里?”杜少卿一看,笑着说:“原来是来霞兄!你快坐下一起喝茶。”来霞士问:“少老爷,你怎么一个人在这儿?”杜少卿反问:“你什么时候来的?”来霞士说:“自从上次承蒙款待后,芜湖县的张知县写信请我来作诗,所以我就来了,住在识舟亭,那里风景很好,可以眺望长江。少老爷要不要去我那儿坐坐?”杜少卿说:“我去安庆拜访朋友,回来路过这里,被大风拦住了。正好,现在就和你去你的住处看看。”来霞士付了茶钱,两人一起往识舟亭走去。
一进识舟亭,庙里的道士迎出来,询问是哪里来的贵客。来霞士介绍说:“这是天长杜状元府的杜少老爷。”道士听了,态度十分恭敬,连忙请他们坐下,又端上茶水。杜少卿看到墙上贴着一张斗方,上面是一首《识舟亭怀古》的诗,题款写着“霞士道兄教正”,落款是“燕里韦阐思玄稿”。杜少卿惊讶地说:“这是滁州乌衣镇韦四太爷的诗,他什么时候在这里的?”道士回答:“韦四太爷现在就在楼上。”杜少卿向来霞士说:“既然这样,我们一起上楼去。”两人上了楼,道士在前面喊道:“韦四太爷,天长杜少老爷来了!”韦四太爷在楼上问:“是谁呀?”说着就要下楼来看。杜少卿赶紧走上前说:“老伯!是小侄。”韦四太爷双手捋着胡子,哈哈大笑起来,说:“我还以为是谁呢,原来是少卿!你怎么跑到这荒郊江边来了?快坐下,等我煮壶茶,咱们好好聊聊。你到底从哪儿来的?”杜少卿便把李大人举荐自己的事简略说了一遍,又苦笑着说:“我这次带的盘缠太少,现在只剩五个铜钱了,刚才喝的还是来霞兄付的茶钱,船钱和饭钱都没着落。”韦四太爷听了,大笑道:“好,好!昔日的阔少爷也有今天!不过你是个豪杰,这点小事何必发愁?就在我这儿喝酒,我教的一个学生住在芜湖,他前些日子考中了秀才,谢了我二十四两银子。你在这儿喝够酒,等风向转了,我拿十两银子给你路上用。”杜少卿坐下,和韦四太爷、来霞士三人一起喝酒,一直喝到下午。他们靠着窗户,看着江面上的船只从窗外驶过,船上的定风旗渐渐开始转动。韦四太爷说:“好了!风向转了!”三人一起望着江面,看了许久,直到太阳慢慢落下,余晖把几千根桅杆照得半截通红。杜少卿说:“天色已经放晴,东北风也停了,小侄这就告辞老伯,回船上去了。”韦四太爷拿出十两银子递给杜少卿,和来霞士一起把他送到船上。来霞士还托杜少卿向南京的朋友们问好。说完,两人上岸离去。
杜少卿在船上休息。当晚五更时分,果然起了微微的西南风,船家扯起船帆,借着顺风,只走了半天,就到了白河口。杜少卿付了船钱,搬着行李上了岸,坐着轿子回到家中。娘子迎出来,他便把路上没钱的这一番遭遇当作笑话讲给娘子听,娘子听了也忍俊不禁。
第二天,杜少卿前往北门桥拜访庄绍光先生,却被告知:“浙江巡抚徐大人请庄先生去游西湖了,还要些日子才能回来。”于是杜少卿又前往仓巷卢家去见迟衡山。卢家留他吃饭,吃饭时,迟衡山闲聊道:“如今读书的人,只知道钻研科举考试那一套,要是会写两句诗赋,就觉得自己很风雅了,可对于经史中关于礼、乐、兵、农这些真正有用的学问,却完全不关心!本朝太祖平定天下,功劳堪比商汤王和周武王,可至今都没有好好制定礼乐制度。少卿兄,你这次被朝廷征辟,要是能为朝廷做点实事,才对得起我们所学的知识。”杜少卿说:“征辟的事,我已经推辞了。我出去也做不出什么大事业,只会让那些有学问的人笑话,所以还是不去的好。”迟衡山又从房间里拿出一个手卷,说:“有件事,必须和先生商量一下。”杜少卿问:“什么事?”迟衡山说:“我们南京,从古至今最贤德的人是吴泰伯,可却连一座专门祭祀他的祠堂都没有。相反,文昌殿、关帝庙到处都是。我想约些朋友,各自捐些钱,盖一所泰伯祠,每年春秋两季,用古代的礼仪和音乐进行祭祀。这样一来,大家可以通过祭祀学习礼乐,培养出一些人才,也能对社会教化有所帮助。但建造祠堂需要几千两银子,我裱了个手卷,愿意捐款的人就把名字和金额写在上面。少卿兄,你愿意出多少?”杜少卿听了,十分高兴,说:“这是应该的!”他接过手卷,大笔一挥写道:“天长杜仪捐银三百两。”迟衡山说:“这也不少了。我把这些年教书攒下的钱节省出来,也捐二百两。”说着就在手卷上写下自己的捐款金额,又对卢华士说:“华士,你也尽力出五十两。”卢华士也照做了。迟衡山把卷好的手卷收起来,两人又接着闲聊。这时,杜家的一个小厮跑来禀道:“天长来了个差人,在河房里说要见少爷,请少爷回去。”杜少卿只好向迟衡山告辞,匆匆回家。这一番经历,也预示着更多的故事即将展开,众多贤士又将在追求理想与文化传承的道路上,谱写新的篇章。只是后续还会发生什么,且听下回分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