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华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23章 哲学社会科学4,短篇小说集合1,朱华民,镇魂小说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功德佛不帮人活在心态帮不了活在无量劫帮不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详述
1. 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界限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其核心在于明确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在哲学的宏大体系中,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精神先于物质存在,物质是精神的产物。例如,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将人的感知作为判定事物存在与否的标准,完全颠倒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而二元论则试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个独立的本原,彼此平行、互不依赖。笛卡尔的二元论就认为心灵和物质是两种不同的实体。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以物质为唯一本原,从根本上否定了唯心主义一元论的精神本原说和二元论的双本原论,为科学地认识世界奠定了坚实基础。它强调物质的客观性和先在性,即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这使得我们能够以客观的态度去探索自然和社会的规律。
2. 批判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不可知论怀疑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认为人类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例如,休谟认为人的认识只能局限于感觉经验,对于感觉之外的事物是否存在以及事物的本质是什么,我们无法知晓;康德则认为在现象世界背后存在着不可知的“自在之物”。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认为,物质是可以被人类认识的,人的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物质世界。通过实践,人类不断地深入认识物质世界,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科学的发展历程就是人类不断认识世界的过程,从牛顿力学对宏观世界的描述到量子力学对微观世界的探索,都证明了人类有能力认识物质世界的规律。这种可知论为人类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了信心和动力。
3. 克服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坚持物质第一性,但它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它把物质归结为原子等具体的物质结构,忽视了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则运用辩证法的观点,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矛盾推动的。例如,自然界中的生物进化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生物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适应和演变。这种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使我们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物质世界,避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4. 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以往的旧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但在历史观上却陷入了唯心主义。它们无法用物质的观点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往往将精神因素如英雄人物的意志、思想等作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将物质的观点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的,这些都是客观的物质关系。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兴起所决定的。这种统一为我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形成过程
1. 批判旧唯物主义的理解方式
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对物质世界的直观、消极、机械的理解。旧唯物主义往往把物质世界看作是一种静态的、被动的存在,只从直观的角度去认识事物,忽视了人的实践活动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要用辩证的观点把握世界,特别是要从实践出发去把握现实世界。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它不仅是认识的基础,也是推动物质世界发展的动力。通过实践,人类能够改变自然、创造社会,实现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统一。例如,工业革命就是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典型例子。马克思主义从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统一中把握世界的物质性,使我们能够更准确地理解物质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2. 高度抽象的哲学概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