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不想断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160章 当着厨子摔碗,华娱俗人传,馒头不想断更,镇魂小说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90年前,毛姆来华拜访辜鸿铭后写了一部访谈录,收录在了《中国的屏风上》。
其中提到,很多来华的西方人往往自觉或者不自觉带着一种反客为主的主观意识过剩,在打量他们目之所及的所有中国人时,都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哪怕他们其实只是客人,甚至是不速之客。
在20世纪初期,美国为了加剧这个印象,资助了当时的中国数十部影片的制作,进一步营造黄种人低人一等的形象。
这个恶劣影响一直荼毒至今。
自然也会有一些有眼光的、爱国的人看明白了这些,便也借助电影这种大众传播的手段,开始向海外民众介绍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人的生活,进行反向输出。
诸如《定军山》、《火烧圆明园》。这便是中国电影早期的发展与传播,非常有限,但他们一直没有放弃。”
说到这儿的时候,杨灵越点了一下电脑,进入ppt的下一页,也是论文的第二个部分。
台下的老师们也很无奈,优秀学生的民族主义情节何其重,但说的又是事实,论文中的有些史料他们其中的一些人也是第一次所知,更有ppt上的图片用以佐证。
他们当中的一些人也想到,学校里的一些受西方文化荼毒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举例子,优则用洋人示范,劣则用国人示范,长此以往,学生会不会受影响?
当然杨灵越两万余字论文,最重要的部分还是后两者,没有前面的这些铺垫和陈述,后面的也不好展开。
说白了杨灵越论文很有水平,也很有研究,但是也痛斥了现在学校教学从根上就偏了。
“1992年6月,《申报》登了《华人影戏学会之成立大纲》这篇文章,其中谈到了中国电影最初之目的,原话是‘……华人影戏学会成立在于研究咱们国家传统的戏剧和戏曲,以对电影展开研究、倡导影片为宗旨;以广纳影艺人才、提升国粹水平为根本之目的。
.......
伴随着时代发展,艺术创作的技术手段与电影观众的审美趣味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达的具体事物也跟着变化。
从最初的戏剧、到样板戏、到武术。
但无论如何变化,表现形式再是多远,再是丰富,只要冠以中国电影这四个字的从业者也好,培养机构也罢,中华血脉及民族精神也是一直长存于电影作品之中的。
.............
从在座诸位老师那个时代开始,个人成长、自我实现的个人叙事与国家、社会的宏观叙事只要相融合,一部分人下意识地就觉得别扭,就觉得不艺术,不上档次。
这对吗?
所以经过近30年的努力,中国电影已经处于一种极度矛盾尴尬的状态,一边是电影作品数量猛增,一边是中国电影给中国的观众及世界观众的文化冲击力越来越小,更别提达成什么价值观、审美观、意识形态及心理认同。
相应地中国观众离自己民族文化与民族性电影越来越远,而从美国好莱坞进口大片和娱乐片带给当下中国观众的影响更大。
不禁要问一句,为什么?
因为观影的是年轻观众,他们不想再看没完没了的,过去了30多年的反思,他们想看当下,想看未来。
但是现如今生产中国电影的人是哪些?教拍电影的都是哪些人?作为艺术最高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和从业者是不是该反思,该去解决这个困境了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