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饭不顶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71章 在山西逐步推进,朱元璋到现代,米饭不顶饱,镇魂小说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171章 在山西逐步推进
她后来又有幸去现代学习了一段时间,在那段日子里,她的见识与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如今,她已然成为了自己的得力助理,平日里,凡是自己每日需要做的事情,她都能提前妥善安排好,考虑得十分周全。
而自己一旦有任何疑问,她也能迅速调出相关资料,供自己查阅参考,着实帮了自己的大忙。
正思绪间,楚兰心端着笔记本电脑走到了朱元璋身旁,示意他查看统计好的数据。
楚兰心指着电脑屏幕,说道,“陛下,数据都统计好了。”
“这是沐英将军汇报的士兵人员变动情况,新招募的两千名士兵皆来自普通百姓。”
“经过初步的体能测试和筛选,他们的身体素质总体来说还算不错。”
“不过,由于他们之前都未曾接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所以还需要一段时间来进行系统的操练,才能真正形成有效的战斗力。”
“另外,关于晋王殿下负责的武器生产数量,这个星期武器的产量相比之前有所提升。”
“但部分新型武器的生产进度还是有些缓慢,仅仅只是勉强达到了之前制定的数量标准。”
“宋学士那边培养出能参与改革推行的学子数量较上周有小幅度增长,可惜比预期少五名学子。”
“军事学院那边,因为之前安排出去了五十人,现在学院里仅剩下了三十二名学子。”
“不过,魏国公这次又招收了两百名军户子弟或是普通百姓家的孩子,这些孩子都是十五岁。”
“魏国公提到,这些新入学的学子大多都不识字,培养的周期可能会长一些,不过好在他们的可塑性很强,比较容易培养。”
“至于水泥厂和钢铁厂,由于所使用的设备本就是从现代淘汰下来的,部分设备已经老化,所以产量较预期略有下降。”
“基于这种情况,臣建议让晋王殿下前去查看一番。”
“凭借他在工业方面积累的经验,或许可以先在车间里生产出能够替换的设备。”
朱元璋紧盯着电脑屏幕,神色凝重,听完楚兰心的汇报,微微点头,随后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他的脑海中迅速梳理着各项事务的轻重缓急,权衡着每一个决策可能带来的影响。
片刻后,他缓缓开口,“沐英那边,新募的两千百姓虽无军事基础,但身体素质既然不错,便是可塑之材。”
“传咱旨意,让他挑选军中精锐充当教官,制定一套合理的训练方案。”
“务必在三个月内,让这些新兵具备初步的战斗能力,能上得了战场。”
“是,陛下。”楚兰心迅速提笔,在本子上认真记录着。
朱元璋接着说道,“晋王的武器生产,产量提升是好事,但新型武器进度缓慢可不行。”
“新型武器关乎后续一系列改革,绝不能掉以轻心。”
“让晋王召集所有参与新型武器研发与生产的工匠、技师,开个紧急会议。”
“让他们明确任务的紧迫性,加快研发和生产进度。”
“若遇到技术难题,让他来找咱,咱和他去现代再找找资料,务必解决问题。”
“宋学士那边,学子数量虽有增长,却未达预期。”
“改革之路艰难,正需要大量有识之士投身其中,助力推行。”
“告知宋濂,拓宽选拔范围,不要只盯着传统的文人圈子。”
“市井之中,或许也藏着不少有真才实学之人。”
“让他不拘一格,广纳贤才,对于愿意投身改革事业的,不论出身贵贱,均可参与选拔。”
朱元璋有条不紊地安排着。
“军事学院这边,徐达新招的两百名学员,虽大多不识字,但可塑性强便是优点。”
“先集中精力开展文化扫盲,让他们尽快具备基本的读写能力,这是学习军事理论与技能的基础。”
“没有文化,就难以理解军事知识,更无法灵活运用战术战略。”
“让那三十二名老学员协助教学,既锻炼了老学员,也能加快新学员的成长速度。”
“老带新,以老促新,这样的模式能让学院的教学工作更有效率。”
“而且,每隔半月,进行一次考核,对表现优异的学员给予奖励。”
朱元璋详细地规划着军事学院的教学工作。
“最后,水泥厂和钢铁厂的事,你提议让晋王去,咱觉得可行。
朱元璋微微点头,认可了楚兰心的提议,“即刻传旨,让晋王速速前往。”
“让他全面检查设备老化情况,制定详细的设备更换与维修计划,尽可能的恢复产量。”
“这两个厂是大明工业的基础,产量上不去,会影响到很多方面的发展。
“同时,让他留意生产流程,看看是否有优化的空间,提高生产效率。”
“是,陛下,臣这就去一一传达旨意。”
楚兰心恭敬地应道,将朱元璋的每一条指令都清晰记录下来。
待记录完毕,她将纸张整理好,准备立刻去执行各项任务。
“等等。”朱元璋叫住了她。
“把这些数据整理一份,给标儿送去,让他知晓这些情况,并让他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遵旨。”楚兰心再次欠身,这才匆匆退下。
朱元璋靠在椅背上,缓缓闭上双眼,试图让自己疲惫的身心得到片刻的舒缓。
如今这改革的摊子越铺越大,千头万绪,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差错。
他不仅要应对外部那些虎视眈眈的反对势力,那些豪绅、学子,甚至可能潜藏着的武将们的异动。
还要精心把控好内部的发展节奏,让军事、工业、教育等各个方面都能协调发展,稳步前行。
为朱标将来接手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他心中坚定不移的信念。
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在自己的努力下,顺利继承这大明江山,将大明王朝推向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
想到这,朱元璋下意识地抬头看了看表,已经到了晚上九点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