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成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42章 河阳之战,李光弼见人就坑,屈尊归来,周公成子,镇魂小说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自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闹起来后,李隆基还有他代表的大唐朝廷,那态度就是甭谈,就干仗平叛。可这仗打着打着,安史叛军反倒离长安越来越近,最后都占了洛阳,快到潼关了。把李隆基急得不行,砍了大将封常清、高仙芝,还逼着哥舒翰出潼关去把陕洛夺回来。谁成想,在皇帝这一通瞎折腾下,20万唐军差不多都折里头了,就连那倒霉的哥舒翰也给人抓了当俘虏。
这就使得长安被攻破、李隆基逃跑了,接着马嵬那儿发生了兵变,太子李亨在灵武登上皇位,把他爹弄得灰头土脸的,只能去当太上皇了。
以前干不过叛军,那是皇帝没本事。如今换了个新皇上,那大唐是不是就没问题了呢?
感觉好像成了——名将郭子仪、仆固怀恩等人没多久就给李亨带来了一场香积寺的大胜仗。在这场血与肉、刀与矛的实打实的激烈战斗中,唐军杀死了六万多的叛军,接着迅速席卷关陕地区,夺回了长安、洛阳,迫使安庆绪仅领着一万三千残兵逃往邺城(现今河北临漳)。
这会儿唐军要是接着猛追猛打,把叛军一下子全都干掉那简直是理所当然的。可李亨不乐意啊,为啥呢?原来在之前的打仗过程中,像郭子仪、李光弼这样的有名将领多次立下大功,已经有点功劳太大让主子不安的感觉了。要是再让这些人把叛乱完全给平定了,那还不得翻了天?到那时候,恐怕就算天下再大,都没个地方能让李亨安稳坐着了。
难道他李亨把一个安史之乱给平定了之后,还能干看着再出现好多像安史之乱这样的事儿?
那李亨就整出些幺蛾子来——说各路追兵里不光有9个权势挺大的节度使,像郭子仪、李光弼这些人那可都是功臣,让谁去指挥别人都不太妥当。那咋整呢?李亨最后想出个特牛的点子,干脆就不设主帅了,大家各自打各自的得了。
好几十万的唐军去北边平定叛乱,这可不是几十个小混混在街头打架斗殴,还各自为战呢!别说是郭子仪那些有名的将领会质疑了,李亨自己都觉得自己这事办得太离谱。接着,一个更为牛掰的主意出现了,他让大宦官鱼朝恩当观军容宣慰使,到前线去协调各个部队打仗。
这么一搞,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李嗣业这些身经百战的名将,都得听从一个太监的调遣。要知道,宦官那可是皇帝的奴才,宦官立了功就等于是皇帝立了功。要是把安史之乱给平定了,那最大的功劳不就成了李亨的啦?
要说这鱼朝恩啊,他在贪污受贿、抢夺权力、陷害好人这些事儿上,那绝对是顶尖的行家。可要是让他去指挥作战……那还不如让郭子仪他们自己各打各的呢。
在鱼公公那堪称天才的指挥之下,声称有六十万之多的唐军,不出所料地在邺城遭遇惨败。这下子,轮到史思明发起追击了,并且他的目标直接对准了洛阳。
要是洛阳再给丢了,那李亨可就没地方待了,说不准还得像他爹那样再跑一回。在这性命攸关的时候,李亨总算不敢再瞎折腾了,这才心不甘情不愿地让李光弼去当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还让他管着各个节度行营,这样李光弼就成了实实在在的平叛军队主帅(天下兵马元帅是皇子挂个名罢了)。
那李光弼着实没让人失望,一转身就整出个河阳大胜仗,把唐军那消沉的态势给完全扭转过来了。
香积寺那一仗,那是郭子仪跟切菜似的把敌军打得落花流水,这才取得了胜利。而河阳之战呢,李光弼那是连敌军和自己人都算计,还拿刀逼着自家将士往前冲,就这样才把这仗给打赢了。
实际上在邺城一战刚开始的时候,唐军那是相当厉害,在卫州(就是如今河南的卫辉)、愁思岗(在河北临漳西南那块儿)等地方好几次打败了叛军,杀了差不多10万人。这使得安庆绪只能被困在邺城,没办法了,只好向史思明求救。
紧接着,史思明领着13万人往南进发,在安阳河(就是如今的洹河)北边跟唐军展开决战。本来呢,唐军不管是兵力方面,还是装备方面,连士气方面都有着绝对的优势。哪想到开打的时候,突然间刮起了沙尘暴,大白天的,差不多啥都看不见了,结果两边的军队都乱了套,大败而逃。
但问题在于,叛军那边就史思明这一个头儿,他喊上几嗓子,再砍几颗脑袋,那溃败的军队就不再乱了。然而唐军这边呢?鱼公公平常倒是能显摆显摆威风,可到了这生死攸关的时候,谁会理会这种没什么本事的家伙?那九大节度使只想着带着自己的手下赶紧往家溜,反正就是别人死没关系,自己可不能死。
史思明使劲追赶攻击,唐军要是不失败得一塌糊涂那才稀奇呢。
于是当李光弼成为平叛军的主帅后,所面对的情况是这般——唐军对友军的提防比对叛军还厉害。只要瞅见友军,立马就觉得是来给自己使绊子的。
这样的队伍,用不着叛军动手,自己就能先闹起内部矛盾来。
原本在安史之乱发生三年后,唐军是有契机能够一下子把叛乱给平定的。然而李亨一通瞎折腾,致使这个进程又被耽搁了五年,好几百万人就这么丢了性命。
更为糟糕的是,众多唐军兵士对李光弼的上任,持不欢迎的态度。
从李亨在灵武登上皇位一直到邺城之战开始前,郭子仪一直是唐军,特别是朔方军实实在在且深受军心拥戴的统帅。为啥这样呢?一方面是这老郭打仗厉害,总能获胜;另一方面是这老头性子好,招人稀罕,对谁都一脸笑,啥都答应得痛快,偏偏唐军里那些傲得不行的骄兵悍将们就像顺毛驴似的,就服老郭这套。所以在郭子仪手下,每个人都拼死效力,将士们都心甘情愿,打仗的时候都特别卖力。
那李光弼的行事风格,正好跟郭子仪不一样。这没啥稀奇的,郭子仪是华阴郭氏出身,他家世世代代都当官,在当时那可是顶尖的豪门大族之一,到处都是他的门生和旧部下。就算郭子仪不是个和善的人,是个凶恶的老头,敢跟他对着干的人也没几个。但李光弼可就不同了,他是契丹人,他爹那辈还在大草原上砍人头、当首领呢,想跟郭子仪似的让各地英雄一见面就服气下跪,这种美事也就只能在梦里想想了。
关键是,史书里讲李光弼“幼持节行”、“严毅有大略”(《旧唐书·卷一百一十·列传第六十》),说白了这人就是个整天板着脸、跟处女座似的、特别爱较真儿。要是说郭子仪当主帅就是负责打仗,别的都装作没看见,那李光弼可就不一样了,连吃喝拉撒都得立下硬规矩,搞不好进门先迈左脚都得挨二十军棍。
这谁能扛得住啊?本来在邺城吃了大败仗后,唐军就人心不安,这下可好,李光弼一来,唐军反倒更加军心动摇了。
李光弼咋整呢?
好解决,他拿手的一件事儿,就是用刀子来表明态度。
听说李光弼要来了,朔方那些大大小小的军头们就先凑一块开了个小会。左厢兵马使张用济讲出了大伙的想法——要不咱们把这家伙赶走,再把敬爱的郭大帅给接回来呗。但咋操作呢?结果一帮憨大兵还没商量出个啥来,李光弼就领着 500 河东骑兵,趁着夜里赶到了朔方军里,随便找个由头就把张用济给杀了,还把脑袋挂在辕门上示众。
这一下把一群蛮横的将士给惊住了,就连那如钢铁般的朔方军里排第二的仆固怀恩都赶忙服软:大哥,您真厉害,我们服气了。
立威把自家地里的庄稼给镇住了,硬汉李又打起了别人家地里苗的主意。然而,史思明没让他有机会把全军整顿好,在乾元二年(公元 759 年)九月,很快就集结了大批兵力向南进发,目标直接对准了洛阳。
要想保住洛阳,那得先护住汴州(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可麻烦的是,汴州的守将许叔冀同样是节度使,对李光弼不太服气。要是时间充裕,估摸李光弼肯定会琢磨着把许叔冀的脑袋给挂到辕门上展示一番,然而时间紧迫啊!既然硬来不行,那就只能先想办法把他哄住再说:
“大夫要是能把汴州守上十五天,我就会带兵过来援救。” (源自《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一·唐纪第三十七》)
救啥呀!要守住洛阳就得守住黄河,黄河沿线的重要地方那可不少,李光弼手里的兵根本就不够用。别说是十五天,就算过了一百五十天,他恐怕都没工夫去管许叔冀是死是活,所以也就只能能忽悠一阵是一阵了。
不过老许那可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将,才刚在邺城吃了大败仗,对友军的不怀好意心里清楚得很。所以在那满嘴瞎扯的李光弼跟前,许叔冀特别坚决地表示要和城池共存亡,可等李光弼一走,他连犹豫都没犹豫一下,就干脆地向史思明投降了。
老李或许觉着老许不是啥好人,但绝对没料到他能这么快、这么绝就变成个渣男。结果老李一下没反应过来,黄河那险要之地就让叛军给整个冲破了,叛军的前锋都快打到江淮那地方了。
到了这时候,从香积寺之战开始唐军平叛得到的成果差不多一下子都没了,洛阳情况危急,长安一天之内多次受到惊吓,李光弼能怎么办呢?
李光弼拿定了两个主意,一个是放弃守卫洛阳,另一个是坚决守护河阳(就是现在的河南孟州)。
把堂堂的帝国东都白送给史思明,这事儿影响可大了,本方士气也会受重挫,不过多数人能明白其中缘由。说到底,李光弼手里那点人,咋可能守得住洛阳这么大一座城呢,倒不如把兵力收拢一下,用到更有用的地儿去。
不过李光弼可不这样想。他坚决主张退守河阳,也没心思跟韦陟说道理,索性用一句实在话,就把悲催的韦留守给顶回去了:
“要说分辨朝廷的礼仪,我光弼比不上您;可要论起军队打仗的事,您不如我光弼。”(《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一·唐纪第三十七》)
这话在不在理?那绝对是真理啊!要是一个文官比将军还明白怎么打仗,那要将军有啥用?然而像这类话,狄青、岳飞、戚继光、李成梁等人也想讲,可只能闷在心里头。为啥呢?自打唐朝灭亡以后,那就是“在东华门外考中进士的才是好男儿”的时期,粗俗下贱的武人啥也不是,咋可能比那高大上的士大夫更懂得打仗呢?
于是,李光弼那普普通通的一句实在话,过了两百多年后,便化作了武将荣耀的最后声音。让人只能满心惆怅地抬头望着,根本没任何机会能让其再次出现。
而他坚持退守河阳,一方面是凭借一位名将天生的直觉,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李光弼心里的不情愿和委屈。
毕竟李光弼那可是史思明的命定克星、长久对头,要说在整个大唐,谁最清楚咋收拾这个挑起安史之乱的“史”,那确实得是李光弼。
安史之乱一爆发,史思明就凶巴巴地来攻打常山(就是现在河北正定),守将正好是李光弼。可史思明使尽了浑身解数,也没能把常山怎么样,还被李光弼和郭子仪联合起来戏耍,最后兵将损失不少,只好自己一个人骑马逃跑了。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史思明又带着10万叛军攻打太原,没想到又碰到了老对头李光弼。这一回老李手里只有不到一万人的弱兵,但他没光想着困在城里防守,而是抓住机会主动出城去打仗,一仗就杀了7万多人,把史思明疼得不行,从此他就缩回范阳(现在北京西南),轻易不敢出来了。
得说在河阳之战以前,李光弼能够和郭子仪一同被称作大唐双雄,这主要得归功于史思明。所以就算这次还是对方人多我方人少,可老李照样底气很足,有十足的信心能再次收拾老史一回。
更为关键的是,河阳所在的地方那是相当好啊。
河阳在洛阳往北不到一百里的地方,中间隔着一条黄河。要是史思明把洛阳占了,从叛军后勤的主要据点相州(就是现在的河南安阳)给前线送的所有粮草物资,都没法避开河阳。要是史思明不管河阳,那不管他是往西打潼关,往东去江淮,还是接着往南进攻,随时都有后勤被切断、后路被断掉的大危险。因此,李光弼在河阳城里稳稳待着,一点都不担心史思明不找他麻烦。
那来了能咋的?河阳这地儿虽说不大,可建有三座城呢——北中城在黄河北岸,中潭城建在黄河里的流沙洲上,南城立在黄河南岸。这三个城虽说不大,但是城墙高,护城河水也深,而且它们之间还有浮桥连着。这就代表着,叛军要是攻打南城,中城和北城的驻军就能去支援;要是攻打北城,中城和南城能去救;就算是南北两边一块攻打,两座城都被占了,李光弼只要退守到中潭城,把浮桥一烧,史思明也拿他没辙,只能在那干着急。
再说了,李光弼守卫城池,从来都不是一味地死防,而是通过进攻来代替防守。
十月的时候,史思明的军队把河阳给围了,派了个厉害的将领刘龙仙到城下面叫阵,说要和李光弼单打独斗。李光弼哪能瞧得上这种小场面,自然不会亲自出马。猛将仆固怀恩请求出战,可李光弼觉得他这身份去有点大材小用了,然后就指定了裨将白孝德去应战。
光弼把孝德叫到跟前,问道:“行不?”孝德回答:“行。”光弼又问:“需要多少兵啊?”孝德说:“我自己一个人去就行。”
紧接着,白孝德独自骑马出城,手持两根长矛,径直冲向敌阵。就一个来回,便把刘龙仙刺落在马下,接着砍了他的脑袋后返回。
是不是觉得这场景挺眼熟的?这不就是实实在在的现实版温酒斩华雄啊!
白孝德这人咱还能再多说道说道。他原本是西域龟兹国王族的后人,后来进了安西都护府的蕃军,那其实就是雇佣兵。安史之乱爆发后,安西的唐军接到命令要回去支援,白孝德自己主动要求跟着去,说要为国家打贼寇,而且立了不少功。打完仗后,他因为功劳被封为镇西(也就是安西)、北庭行营节度使,后来又变成了鄜坊、邠宁节度使,还曾把吐蕃打得大败,被封为昌化郡王。
白孝德凭着自己的威猛,让史思明刚出手就碰了钉子,叛军的气势一下就弱了不少。接着,他又想了个法子,叫人赶着一千多匹好马到黄河边上刷洗,故意做样子给河阳的守军瞧。
有些人可能没弄明白这是咋回事。不过那时候明白的人心里都清楚——大唐原本是不缺战马的,盛唐时候那厉害的战功,是靠着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得来的。然而自打安史之乱后,内战不断,战马大量被损耗,西北养马的地方也慢慢管不住了,导致国内的战马越来越少。正因如此,在香积寺之战里的五千回纥骑兵,就成了郭子仪打败敌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史思明弄出千来匹战马向敌人显摆,要是在初唐时期,那能让人笑岔气。但在河阳之战中,这就好比现今阅兵式里的蘑菇蛋,那是明晃晃的战略恐吓,说不准还真能把人给吓着了。
不过蘑菇蛋得靠人来控制,可战马有自己的主意。这样一来,李光弼把全军都搜刮了一遍,弄来了500匹母马,也带到了河边。最后呢,那些春心荡漾的公马就老老实实跟着进了河阳城。
史思明这事儿办得太糟心,啥好处没捞着还吃了大亏,气得不行,当下就弄出一百多条火船,从上边顺着水流往下冲,想要把浮桥给烧了。不过李光弼早就防着这一手呢,派了人拿枪去捅,用炮去轰,把那些火船全都给弄毁了。
这下子史思明完全没办法了,只能转而攻打河清(就是现在的河南济源),打算截断唐军的运粮通道。李光弼紧接着应对,带领军队到达野水渡(在今河南孟津北),把叛军的路给拦住了。
史思明:嘿,这下我精神了。
为啥呢?从常山到太原,再到河阳,史思明每次碰上李光弼,都是去攻城,可每次不但攻不下来,还被人家打得狼狈不堪,抱头鼠窜。这就让老史有了个特别深的感觉——这个契丹家伙善于守城,可要打野外战斗就不咋地了。
所以说断粮道之类的都只是个幌子,史思明真正想做的,是把李光弼从他的防御工事里引出来,在野外打仗。
只要能把李光弼给整死或者抓了,那河阳啥的,老史根本就没当回事儿。
于是呢,他就指派了两个人,一个是李日越,另一个是高庭晖,让他们去偷袭野水渡,而且还特别强调,一定得把李光弼给弄回来,不管这人是死是活。
要是做不成那可咋整?老史特别有把握地讲,那你们俩就别回来了。
于是呢,李日越跟高庭晖就满是信心地出发了。
然而这俩人在野水渡来来回回冲杀了好几趟,最后才察觉唐营中仅有一千来个年老体弱、身患疾病的兵士,而他们想抓的那个“重要人物”李光弼,那是压根儿没瞧见。
原来老李刚到野水渡,就感觉不太对,明白被老史给坑了。接着他啥也没说,当天夜里……跑了。
这可把李日越和高庭晖给害惨啦。史书里讲史思明“身形瘦,头发胡须少,肩膀像老鹰似的,脊背弯曲,眼睛斜,鼻子侧,性子急”(《旧唐书·卷二百上·列传第一百五十》),那可是对自己特狠,对别人更狠的主儿。他放话了,李日越和高庭晖要是抓不着李光弼就别想回来,除非这俩家伙不想活了,那他们还真就不敢回去。
于是那两个没家可归的可怜人,只得前往河阳向李光弼投诚。
在河阳这场仗打到现在,实际上两边军队并没有大规模地干起来,主要就是李光弼和史思明不停地互相使绊子。但不管是谁设的套,最后栽进去的好像老是史思明……把这老史气得嗷嗷叫,不过也只能算是没啥用的发火罢了。
嗯,不能讲老史没本事。人家手里头可有十好几万的兵呢,可老李那边全算上也就两万多点儿。既然耍心眼儿耍不过,那索性就不耍了,直接多招兵把你压垮算了。
面对着如潮水般涌来的叛军,李光弼打算自己去守中潭城,那肯定会处于危险最前沿的南城,就安排大将李抱玉去守。为让李抱玉更有信心,防止像许叔冀那样不靠谱的情况再次出现,李光弼给他鼓劲说,你要是能把南城守上两天,我肯定会派兵去救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