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成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04章 蜀道难行,两任皇帝逃亡选择,屈尊归来,周公成子,镇魂小说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秦岭宛如一条巨龙横卧,西起昆仑,蜿蜒经陇南、陕南,东至鄂豫皖的大别山及蚌埠附近的张八岭,绵亘千里,傲然矗立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之间,它被尊奉为华夏文明之龙脉,恰似大地的脊梁,撑起了岁月的沧桑与辉煌。

自秦汉以降,直至隋唐,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无疑是天下之根基所在,长安更是那闪耀着帝国光辉的核心之都。为了将统治的触角有力地伸向巴蜀以及长江流域,打通蜀道成为了历史的必然抉择。在漫长的岁月里,南北人民怀着对交流与融合的渴望,历经无数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凭借着超凡的智慧和顽强的毅力,如同蚂蚁啃骨般,将秦岭蜀道一点点地开发出来,这一条条古道,便是他们用汗水与热血书写在大地上的史诗。

从关中平原跨越秦岭,深入汉中、巴蜀之地,分布着七条充满传奇色彩的古蜀道,其中声名远扬的便有四条,自西向东依次为陈仓道、褒斜道、骆谷道和子午道。

陈仓道,起于陕西宝鸡,终至汉中,因秦汉时期所设置的陈仓县而得名。在秦岭北侧,散关如同一座巍峨的巨人,牢牢地控扼着山川形势,故而此道又称散关道。遥想楚汉相争之时,刘邦采纳了韩信那惊世骇俗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策,大军从陈仓道汹涌而出,势如破竹,一举击溃三秦王,成功占据关中,与巴蜀之地连成一片,仿佛是在历史的棋盘上落下了一枚定鼎乾坤的棋子,为其日后问鼎天下奠定了坚不可摧的基石。这条陈仓道,作为联通西北与西南的交通大动脉,川陕之间的汉中至凤县段,至今仍沿袭着古陈仓道的路线。然而,陈仓道至宝鸡后,与西安之间尚有漫长的距离,就如同一条巨龙蜿蜒前行,尚未触及心脏,因此,它并非汉中至西安最为便捷的通道,恰似一位长途跋涉的旅人,虽走过了千山万水,却仍未抵达最终的目的地。

褒斜道,位于陈仓道之东,其北起眉县斜水谷口,南至褒水,故而得名。诸葛亮挥师出川北伐之际,多次选择这条道路,仿佛是历史的车轮在这条古道上留下了深深的辙印。褒斜道的距离相较于陈仓道更为近捷,然而,在秦岭的崇山峻岭之间,还有一条更为神秘且距离更短的骆谷道。

骆谷道,北起陕西周至县的西骆水谷,南至傥水,所以又被称作傥骆道,其全长 240 公里,在秦岭的所有古道中,犹如一把短小精悍的匕首,以最短的距离贯穿南北。公元 244 年,曹魏大将军曹爽气势汹汹地伐蜀,便是选择了这条骆谷道,大军如潮水般涌入,企图踏平蜀汉;257 年,曹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在江淮地区发动叛乱,姜维敏锐地抓住战机,出兵伐魏,兵分两路,其中一路便是从骆谷道和褒斜道同时进发,犹如两条奔腾的蛟龙,直扑曹魏腹地;263 年,曹魏精心策划了灭蜀之战,钟会等人率领大军,同样从骆谷道和褒斜道翻越秦岭,两路大军如同两把利刃,南下直取蜀汉。然而,骆谷道虽距离较短,但行走其间,却充满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一路上,需先后穿越西骆水、黑水、湑水、酉水、傥水等多条河谷地带,仿佛是在穿越一道道鬼门关。同时,还要翻越各河谷之间的十八盘岭、秦岭主脊、兴隆岭、牛岭等数座高耸入云的秦岭山峰,这里山高林密,人迹罕至,野兽出没无常,每一步都仿佛是在与死神共舞,危险至极。

到了唐朝中晚期,骆谷道却迎来了它的极盛时期,而这背后的原因,竟是为了供皇帝逃命所用。“安史之乱”如一场狂风暴雨,瞬间将唐朝的国力摧残得断崖式衰落。每当京城发生兵变或北方游牧民族入侵,唐玄宗便如惊弓之鸟,带着后宫佳丽和群臣仓皇南逃巴蜀,而他们所选择的路线,正是这条距离最短的骆谷道,而后转金牛道进入成都,以求一时之安。当时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尾坡,而是被胡姬带领着三千精骑如神兵天降般救走,她们沿着褒斜道、金牛道一路狂奔,最终奔至川西义子江浩然的军营中,而后大唐的美人中少了一个杨贵妃,多出一个湘夫人,她成为江大帅的大夫人,从此,杨贵妃消失在历史的茫茫迷雾之中,只留下一段段令人唏嘘不已的传说,为这条古道增添了一抹神秘而又浪漫的色彩。如今的周城公路(陕西周至县至城固县),大致沿袭了骆谷道的路线,仿佛是历史的幽灵在现代社会的投影。不仅如此,从西安至汉中的飞机航线,也大致沿着骆谷道飞行,仿佛是天空中的飞鸟,沿着古人的足迹翱翔,穿越时空,连接起过去与现在。

《三国演义》中曾记载,当年魏延献上一条奇计,便是要走子午道,直取长安。子午道,从长安南门启程,一路向南延伸,古人以南北为“子午”,又因这条道路穿过子午谷,故而得名“子午道”。子午道全长 420 公里,虽然比 240 公里的骆谷道要长,但其优势在于能够直通长安,就如同一支利箭,直插曹魏的心脏。比起其他几条秦岭古道,“无需换乘”,这便是魏延心中那直捣黄龙、一击致命的妙计。然而,世间万物皆有两面性,有利必有弊。直出子午道,所要面对的便是曹魏在关中的大本营——长安。长安城墙高大坚固,粮草充足,如同一只沉睡的巨兽,防御力极强,想要攻克,胜算微乎其微,这便是诸葛亮拒绝此计的缘由。兵少则难以取胜,兵多一旦战败,后果将不堪设想,犹如一场豪赌,赌注便是整个蜀汉的命运。

唐玄宗时期,“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为了让杨贵妃品尝到新鲜的荔枝,从岭南运送荔枝至长安,为保持荔枝的鲜嫩,“红尘一骑”飞驰在子午道上,直达长安。于是,子午道便有了一个美丽而又残酷的别名——荔枝道。如今,西安至四川万源的西万公路,便是沿着这条“荔枝道”的路线修建而成,仿佛是历史的车轮在现代的道路上继续滚动,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痕迹。

陈仓道最为遥远,褒斜道居中,骆谷道最短,子午道直通长安。当我们漫步于每一条古道之上,仿佛能够看到先人的身影在岁月的长河中穿梭,听到历史的回响在山谷间回荡,感受到那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此行必定收获满满,不虚此行,宛如探寻到了一座隐藏在岁月深处的宝藏。

唐朝驿站,盛世背后的信息脉络:在唐代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众多的驿站如繁星般点缀其中,不少驿站因形形色色的历史事件而声名远扬,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这看似奇特的现象背后,实则隐藏着唐代驿站制度的奥秘,一旦揭开这层面纱,便会发现其中的规律与必然。

唐朝,在中国历史上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空前盛大,其疆域广袤无垠,万里河山皆在其统治之下。为了有效地统治这片辽阔的疆土,确保政令如疾风迅雷般畅通无阻,唐朝廷对驿站的设置和管理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仿佛是为庞大帝国的身躯构建起了一套精密的神经系统。

驿站的设置依循一定的规则,唐承前代之制,“凡三十里置一驿”,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亦会根据地理环境的差异而有所调整。在都城附近,驿站分布更为密集,大约十至二十里便设有一驿,宛如都城周围的卫士,紧密守护;而在一些偏远地区,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驿与驿之间的距离则可能相隔上百里之遥,仿佛是散落在边疆的孤独灯塔。据《唐六典》卷五记载,天下的驿共有 1639 所,其中陆驿 1297 所,水驿 260 所,余外则是水陆相兼的驿。不过,这仅仅是开元时期的数字,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朝的兴衰起伏,驿站的数量也随之有所增减,或增设,或改设,如同历史的潮汐,不断冲刷着这片土地上的交通脉络。

驿站依其繁忙程度和重要性,分为不同的等级。陆驿分为七等,最高等的驿站配备多达 75 匹驿马,宛如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随时准备奔腾而出;最低等的驿站也有 7 匹马,如同坚守岗位的哨兵,虽力量微薄,却也不可或缺。水驿则分三等,最高等拥有船四艘,仿佛是水上的舰队,威风凛凛;最低等有船两艘,在江河湖海中漂泊前行。而水陆相兼的驿站,大都位于关津渡口,这类驿站除了要准备马匹之外,还须兼备船只,如同两栖作战的勇士,能够应对不同的交通需求。

驿站的经费来源,主要由朝廷从户税内抽出一部分进行拨给,犹如为驿站的运转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血液。此外,还有驿田,专门用以栽种苜蓿,作为驿马的饲料,这一片片绿色的苜蓿田,便是驿马的后勤保障基地。《通典·食货二》记载:“诸驿封田皆随近给,每马一匹给地四十亩。若驿侧有牧田之处,匹各减五亩。其传送马,每匹给田二十亩。”这些土地,便是驿站得以维持运转的物质基础,为帝国的信息传递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唐代的驿站与历代相比,其最大的特点便是规模宏大,宛如一座座小型的城堡。驿站内设有驿楼、驿厩、驿厅、驿库等建筑,功能齐全。驿厅一般有好几个,如同宫殿中的殿堂,分别用于不同的用途;驿库也有许多,里面储存着鱼肉酒食,仿佛是一座丰富的宝库,为过往的使者和官员提供充足的物资供应。驿舍内通常有池沼,有林木,宛如一处处宁静的园林,让奔波劳累的旅人能够在此稍作休憩,享受片刻的宁静与舒适。这种舒适而又丰盛的供备,是唐王朝政治统一、国力强盛的鲜明体现,仿佛是帝国辉煌的外在象征,向世人展示着其强大的实力和威严。然而,自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陷入了长期的动荡与衰落之中,由于国家政治不稳定,财政经费不足,驿站的建设和维护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大有不如前期的趋势,仿佛是一位曾经辉煌的巨人,在岁月的侵蚀下逐渐变得步履蹒跚。但即便如此,与宋以后驿舍的狭小简陋相比,唐代的驿站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优势,实不可同日而语,犹如一颗曾经闪耀的星辰,即使光芒渐弱,也依然能够在历史的夜空中留下独特的痕迹。

在唐代,掌管驿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尚书省兵部的驾部郎中,他们如同驿站系统的指挥官,掌控着全局。地方州府则由六曹中的士曹进行管理,在县一级则由县令兼督,而具体负责驿站日常运营的则是驿长。每驿皆置驿长一人,唐初,驿长通常由富户担任,这是因为驿马若有伤亡,需要进行赔偿,而只有富户才有足够的财力承担这一责任,仿佛是为驿站挑选了一位财力雄厚的管家。《唐律疏议》卷十五规定:“驿马、驴,一给以后死,即驿长陪填。”这些富户,往往会连家口一起住在驿中,全身心地投入到驿站的管理之中。大致在唐代宗以后,驿的负责人改为官府委派的驿吏,这一转变如同驿站管理体制的一次换岗,使得驿站的管理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除驿长或驿吏外,驿中还有负责具体事务的驿丁,一般是每三匹马配一个驿丁,一艘船配三个驿丁,他们如同驿站的手脚,承担着繁重而琐碎的工作。驿丁一般都由平民轮番担任,虽然有报酬,但是非常微薄,他们在驿站中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为帝国的信息传递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除了各级常规管理人员,唐中央还派御史分巡各地,考察驿政,他们如同皇帝的眼睛,时刻关注着驿站的运行情况,确保驿站能够高效、公正地运转。唐后期还设有馆驿使,专主馆驿之事,进一步加强了对驿站的管理和监督,使得驿站制度更加完善和严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战神龙王凌羽

阳光灿烂的时光

心声被偷听,她打烂绿茶女主的脸

菁菁河边草

白骨游历记

长夏碧玉

人不说鬼说

水竹花

柔弱乖巧的沈夫人,马甲多力气大

端午粽子

竹马悔婚?我嫁京圈大佬被盛宠

所谓泱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