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成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97章 受封骠骑大将军、太子少傅,屈尊归来,周公成子,镇魂小说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唐玄宗李隆基内心很着急,对高力士说:“淫雨不已,大将军可尽言”。高力士对曰:“自圣上以权假宰相,赏罚无章,阴阳失度,臣何敢言!”唐玄宗李隆基听后也默然无语。尽管这两次对话以后,唐玄宗李隆基并未责备杨国忠,然而对于杨国忠的乱政,内心是比较清醒了,只是无力改变现状,犹如一位深陷泥沼的老者,只能眼睁睁看着大唐在这混乱的朝政下逐渐走向未知的深渊,往昔的盛世荣光在这权力争斗与社会危机的阴影下渐渐黯淡。而太子李亨在这风雨飘摇之际,虽心急如焚,却也只能在东宫之中默默等待时机,他深知自己处境艰难,每一步都如履薄冰,暗自期盼着能有转机出现,拯救大唐于水火,也让自己能真正施展抱负,不再被奸佞所压制。
时光仿若一位悠然的行者,缓缓悠悠地流转,至天宝十三载,杨国忠已然如一只威风凛凛、展翅高飞且雄踞一方的雄鹰,傲然盘踞在权力的巍峨巅峰。自天宝十一载十一月那权倾一时的李林甫如流星陨落、溘然辞世后,他便顺遂无阻地接任右相兼文部尚书之位,仿若一位意气风发、登基加冕的王者,自此开启了他在朝廷中呼风唤雨、一手遮天的辉煌时代。其权势犹如一张广袤无垠、巨大而繁复的蜘蛛网,丝丝缕缕,不仅全面覆盖了财政领域,他仿若一位冷酷无情、掌控财库命脉的财神,凭借判度支事、权知太府卿等要职,将国家财政事务如紧紧攥在掌心的明珠,牢牢握于掌心;更如肆意蔓延的藤蔓,延伸至军事与监察等诸多领域,身兼四十余职,每一个职位皆是他权力链条上不可或缺、犹如坚固链环般的存在。尽管他并非出身军旅,未受那金戈铁马的热血洗礼,却如一位莽撞无畏、冒失闯入禁地的不速之客,多次强行涉足军事事务的神圣禁地。他先后两次悍然发动征讨南诏的战争,那出征的大军,恰似一群被无情驱赶的懵懂羔羊,在他那看似高明实则昏庸的指挥下,盲目地奔赴未知而充满艰险的战场,却如陷入泥沼的困兽,一次次深陷困境,难以自拔。而在朝堂之上,他与安禄山之间的争斗,宛如一场不见硝烟却剑拔弩张、惊心动魄的战争,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皆视对方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犹如两只争斗不休的猛虎,为了领地和霸权,展开殊死搏斗。
南诏如一颗摇摆不定、反复无常的棋子,在唐与吐蕃之间犹豫不决。时而归唐,如温顺听话的羔羊,接受大唐的册封,称臣纳贡,乖巧可人;时而投吐蕃,似叛逆不羁的浪子,与吐蕃勾结,给大唐边境带来严重威胁,如汹涌的潮水,不断冲击着大唐的防线。同年七月,南诏再次发动叛乱,吐蕃也在青川边境陈兵六十万,那庞大的军队如一片遮天蔽日、阴森恐怖的乌云,笼罩在剑南道成都平原和黔州的上空,带来了如末日降临般的严重威胁,令人胆寒。
宰相杨国忠在剑南节度使任上,面对一次次的战败,却如一个胆小怯懦、畏首畏尾的窃贼,妄图隐瞒不报,如鸵鸟般将头埋入沙中,自欺欺人。他心中怀着侥幸的心理,希望能够掩盖自己的过失,继续维持自己的地位,犹如在摇摇欲坠的危楼中,妄图寻找一丝安稳。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唐玄宗李隆基收到了地方密奏弹劾他,又从高力士口中得知真相后,龙颜大怒,那愤怒的神情如同一头被彻底激怒、狂性大发的狮子,令人望而生畏。他痛斥杨国忠,声音在宫殿中回荡,如雷鸣般震耳欲聋:“二十万的人呀,杀猪宰羊也杀不完呀?狗大的胆子,竟然密而不报?”唐玄宗李隆基的脑海中仿佛浮现出南诏战场上那惨烈的景象,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唐军的旗帜在敌军的冲击下摇摇欲坠,如风中残烛。李苾,这位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将领,也在这场战争中一败涂地,仿若坠落的星辰。唐玄宗李隆基心中的愤怒如汹涌澎湃、无法遏制的潮水,他骂道:“一群有勇无谋的废物,腹是个饭坑,肠是个酒囊,一群酒囊饭袋!”他越骂越气,手中的酒杯如一把愤怒的利剑,被狠狠摔在地上,瞬间粉碎,如他心中那破碎的希望。
杨国忠跪在地上,从未见过皇帝如此盛怒,噤若寒蝉,他的全身也在不停地颤抖,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滚落,如断了线的珠子,他用袖子慌乱地擦着,心中充满了恐惧与不安,仿若置身于黑暗的深渊,看不到一丝光明。他深知自己犯下了大错,此时的他,如一只待宰的羔羊,只能等待皇帝的发落,任人宰割。在这危急时刻,他急中生智,回头向中书舍人张渐连使了几个眼色,那眼色中充满了求救的信号,如溺水者最后的挣扎。张渐半天才反应过来,连忙跪下道:“启禀殿下,微臣有事要奏,宰相和微臣推荐一人,定能胜任解决讨伐南诏武事。”玄宗怒目圆睁,问道:“何人啊?”杨国忠赶忙说道:“因其人对西南熟悉且有武略,微臣以脑袋担保推荐赵国珍担当重任。”唐玄宗李隆基听杨国忠用脑袋担保一个人,心中的怒火才稍稍平息了一些,仿若狂风暴雨后暂时的宁静。
高力士于一侧侍奉,瞧着眼前景象,仿若被寒霜猛击的残叶,瑟瑟发抖,止不住地战栗。他慌乱地拾起酒杯碎片,心底犹如被阴霾笼罩,暗自思忖大唐莫非要似那秋末残叶,在瑟瑟秋风中飘摇不定,零落成泥。他极力克制着身躯的微微颤动,如一只惊弓之鸟凑近唐玄宗李隆基耳畔,用气若游丝却又满含深意的语调低声奏道:“老奴斗胆向陛下举荐一位英才,此人恰似那隐匿于山林间的猛虎,一旦出笼,必能咆哮山林,成就惊天动地之伟业。如今恰如雏鹰待飞之际,若紧缚其翅,不让其搏击长空,又怎可目睹它日后那凌厉的猎杀英姿?”唐玄宗李隆基抬眸,缓声问道:“大将军所荐之人可是江浩然?”高力士赶忙垂首回应:“陛下圣明,江大人自是忠肝义胆、勇冠三军,可陛下身旁犹如那巍峨宫阙不能缺少坚实梁柱,江大人便是那不可或缺之臣,老奴恳请陛下于那浩渺繁星中另择璀璨将星。况且如今朝堂之上,安禄山、杨国忠等众臣,不也似那棋盘之上各司其职的棋子,各占其位,各有其用吗?”
高力士见唐玄宗李隆基沉吟未语,神色未动,心中焦急似火焚,犹如热锅上的蚂蚁,再次言辞恳切地进言:“圣上啊,老奴伴君几十载,如影随形,忠心耿耿。如今西南之地的风云变幻,实则是我大唐亲手编织的一张荆棘之网,主动挑起了与藩国的民族矛盾。那南诏国,就像一只温顺的羔羊,向来未曾展露过吞并八荒的野心。然而吐蕃却似一条蛰伏许久、择人而噬的恶蟒,与我大唐缠缠绵绵争斗了百年之久,此患不除,犹如芒刺在背,寝食难安。当下之局势,犹如在那万丈深渊之上走钢丝,最为惊险的当属内部潜藏的暗涌。十大节度使虽各守一方天地,一个也动不得,可若东北方向风云突变,恰似那平静湖面乍起惊涛骇浪,却无雄厚的后备力量挽狂澜于既倒,这无疑是将自己逼入绝境,把所有的希望孤注一掷。老奴以为,切不可把所有的宝都押在一处,不妨让江大人远赴边疆,外放磨砺。如此一来,一则能令其凭借雄才大略踏平南诏之乱,二则可借其威名震慑吐蕃那蠢蠢欲动的边境,保我大唐西南之地成为一片安宁乐土。这般布局,即便未来的日子里遭遇狂风暴雨,电闪雷鸣,亦可有一处安稳的避风港,一条坚实的退路与根基。”唐玄宗李隆基听闻这一番肺腑之言,并未即刻言语作答,只是双眉微蹙,深邃的眼眸中似有风云变幻,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他的目光不经意间扫过高力士,心下暗自思量,这高力士平日里虽在宫闱之中侍奉左右,可此刻瞧他这等谋划与远见,若真将其置于那烽火连天的前线,说不定也能成为一员驰骋沙场、纵横捭阖的悍将,犹如那暗夜中的流星,划过天际,绽放出耀眼的光芒。高力士一生之中,曾对诸多人物予以援手,彼时的大唐宫廷,看似繁华似锦,实则暗流涌动,金碧辉煌的宫室之下,阴谋诡计如影随形。奈何他所帮之人尽是些心怀鬼胎、包藏祸心的卑劣小人。然命运转折之处在于,他最终成就了一桩正确之事。彼时,风云突变,朝堂之上人心惶惶,宫墙之外亦似有风雨欲来之势。值此危难之际,高力士毅然向皇帝力荐江浩然前往西南经略。此后,烽火连天,叛乱骤起,曾经昌盛的大唐山河破碎。当他与皇帝于风雨飘摇中仓皇出逃时,西南之地,那片江浩然精心经略的土地,山川依旧,虽有动荡却未失生机,得以成为他们暂且安身立命的庇护之所,仿若在无尽黑暗中点亮了一盏微弱却至关的明灯,为大唐王室留存了一丝喘息与复兴的希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