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魏学濂
明溪漱石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48章 魏学濂,穿越必备:白话明季北略那点事,明溪漱石,镇魂小说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魏学濂,字子一,浙江嘉兴府嘉善县人,是魏大中(谥号忠节)的次子,孝子魏学洢之弟。魏大中遭阉党之祸而死,魏学洢以身殉国。崇祯初年,魏学濂徒步进京,伏阙鸣冤,又血书上疏,弹劾阮大铖、傅櫆勾结逆阉,实为杀害诸多忠良之人,请求朝廷依法惩处。崇祯皇帝为之动容,对魏大中极其后人抚恤有加,同时惩办了阮大铖、傅櫆。魏学濂感念国家厚恩,又因天下处于多事之秋,决心以功名显扬,更加潜心钻研天文、地理、军事、农业、礼乐、法律等知识,期待有一天能效力朝廷,以此报答国家。
崇祯壬午年(公元1642年)魏学濂在乡试中考中举人,崇祯癸未年(公元1643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庶吉士职位。当时贼军攻破秦晋之地,京城为之戒备森严,魏学濂与同僚吴尔埙、成德等日夜痛哭,策划抵御贼军之策。当时皇帝每日召见臣子商议对策,魏学濂力主让太子或二王前往南方镇守,又提出应当集结京城周边义士,组成勤王之师,编修陈名夏通晓军事,且熟悉山东东部、西部的豪杰,建议朝廷赋予他一定权力,让他出京号召各地抗敌。崇祯皇帝赞同此议。
当时朝廷决策未定,而贼军势力日益逼近。魏学濂于是派遣密使赶往容城,与孝廉孙奇逢等人商定联合义勇抵抗贼军,计划已定,但还未上报朝廷,贼军已逼近京城。三天后,京城沦陷,魏学濂在金水桥遇见陈名夏、吴尔埙、方以智等人,他们说:“我们打算一死,以此报答先帝。”魏学濂回答:“死容易,但现在局势尚能挽救,我还不愿轻易放弃生命。太子和二王仍在,而真定、保定附近的义军旦夕之间就能赶到,为什么不多忍耐片刻等待他们呢!”
不久,太子和二王被贼军搜索找到,被胁迫离开京城,有人传言他们在永平被害。魏学濂此前与孙奇逢等人约定的计划因此迟迟延误,一些同僚拉魏学濂南逃,魏学濂十分悲痛,呜咽着说:“我之所以不死,是为了有所作为。现在一切都完了,我魏学濂愿意一死以报答先帝在天之灵。我难道不知道苟且偷生就能活下去吗?现在我并非不能南逃,只是先帝为社稷而死,我身为侍从之臣,未能随先帝而去,在天之灵难道能饶恕我吗?况且先父、兄在地下有知,正在那里谈笑着等待我,我既然不能以简陋的棺材和白色旗帜,陪葬于先父之旁,又怎么能厚颜无耻,捧着酒杯在祖先面前献祭呢?现在,贼军既然已经图谋篡位,必然要强迫士绅官员朝贺,我怎能再忍心向他们北面称臣呢?你们好好保重自己,替我向故人告别吧。考叔有母亲要照顾,彦升有儿子要抚养,这些都是比我后死之人应负的责任。”
然后,他写下绝命诗:“忠孝千古事,于我只家风。一死轻鸿毛,临难须从容。有血洒微躯,官卑非侍中。有舌且存之,亦逊常山公。因约同志友,延颈受霜锋。不能张空拳,与彼争雌雄。不能奉龙种,再造成奇功。死且有余罪,何敢言丹忠。所痛母垂白,七十仍尸饔。未葬凡五丧,留与子侄封。人生谁百年,寿夭死所同。我比兄与弟,我年为独丰。高堂无复悲,譬不生阿侬。辞母却就父,生死犹西东。骸骨虽不归,即瘗此诗筒。墓木有拱时,清韵入秋松。”
他又写到:“始闻天子且出亡,继云亡后放还乡,既望义旗起四方,三者于今皆已矣。当死不死真羞惶。几家阖门自焚死。几人投缳从天子。王章不屈磔城楼,金铉跃入御河水。街头男女不读书,西城井中何累累。耳闻眼见羡杀人,羡人不已还自嗔。死忠死孝家常事,我竟不死将谁臣。君亡国破虽易代,正统日月虚悬在。待彼篡位我死之,我死固晚免下拜。但恨有书报老亲,云儿不死休酸辛。儿今羞惶活不得,为娘爱此全归身。”
他又写信给儿子,告诫他们子孙后代若生于甲申年(公元1644年)之后,即使让他们读书,也只让他们通晓道理,不可再做官。写完遗书后,他自缢而死。
魏学濂为人豁达,有大略,慷慨好义,性格至孝。他感念父亲魏大中遭受了诏狱之苦,终日身穿粗布衣服,以此为习惯。母亲病重几乎不治,他割下自己手臂上的肉,和药一起喂给母亲吃,才使母亲得以痊愈。谈及义烈之事,他常常流泪,平生疾恶如仇,甚至不能容忍看见恶人,看见了也不能容忍。在乡间,他闭门不出,除了公事几乎不参与其他事务,遇到荒年,他倡议拿出粮食以低于市价的价格进行公平售卖粮食低价出售,救活了很多人。他还为路边饿死的尸体提供裹尸布,炎夏时节亲自到贫困及病患人家慰问,毫无怨言。他有三个儿子:魏允枚、魏允札、魏允桓,都才情出众,不负忠孝之家的名声。
我的评论是: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评价一个人,实在困难重重。甲申之难中,有些人立即选择死亡,如范景文(谥号文贞)、倪元璐(谥号文正)等几位先生,他们的名字如日月般光辉,气节如丹青般鲜明,确实堪称楷模。至于那些已决定赴死却因种种原因未能立刻死去,如太史方以智(字密之)、给谏龚鼎孳(字孝升)、中翰吕兆龙(字霖生)、修撰杨士聪(字静山,此处为推测,未能查证)、文选熊文举(号雪堂)、编修陈名夏(字百史)等几位,君子们仍应体谅他们的志向。然而,那些虽然没有马上就自尽但是最后仍然自尽,前后并无差别,忠孝之心同样坚定的人,只有庶吉士魏学濂一人。如果庶吉士魏学濂没有选择死亡,那么他的父亲魏大中的灵魂,或许会骑着箕尾(古人认为忠臣死后灵魂会骑箕尾上升),在霓虹霞光之间飘荡,而魏庶常却无法与其相伴,这种对家族声誉和清流之名的背叛,何其不堪!然而,有些好事者仍以他晚死为借口批评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