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溪漱石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84章 贼陷真定、李邦华议南迁、附记:南迁得失,穿越必备:白话明季北略那点事,明溪漱石,镇魂小说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这个时候,皇帝命令六部及府部大臣各自呈交关于战守策略的建议,皇帝于文华殿等候。李邦华、李明睿以及少詹事项煜分别提出了南迁和让太子监国南京的意见。皇帝匆匆阅毕,勃然大怒道:“平日你们都是如何进言的?如今国家面临如此危局,竟无一忠臣义士愿为朝廷分担忧虑,反而提出这样的计策!国君当以身殉社稷,这是自古以来的正道。我心意已决,此事不必再议。”

附记:南迁得失

有人问及当时朝廷若是南迁有什么得失?我回答道:当李自成越过秦地进入晋地时,其势头犹如破竹,唯有南迁这一策略或许能稍微延长时日,但光时亨认为这是邪说,此事就此搁置。天下人对此深感遗憾。然而,景泰年间,也先侵犯时,徐有贞也曾提出南迁之议,当时并未采纳,最终成功固守击退敌人,宗庙社稷安然无恙。光时亨也有这样的见解。如果认为光时亨的说法是错误的,那么国君死守社稷的义理又何在?若认定李邦华的南迁之议是错误的,那么宋朝时徽、钦二帝被俘虏的耻辱又该如何解释?

南迁与坚守的得失,如果必然要分辨一番,似乎光时亨的看法稍占优势。然而,当时的将相大臣,果真能如于谦(谥号忠肃)那样忠贞不渝吗?如果不能,那么迁都以求生存,也不失为应对变故的一种策略。但光时亨将南迁视为歪门邪说,实属过分了。崇祯帝因此为国捐躯,如果光时亨在李自成贼寇面前痛骂而死,即使不足以救赎他陷害君主的罪过,至少还能证明他的初衷并无他意,但光时亨竟然躬身率先投靠贼寇,即便是被凌迟处死,又怎能向九泉之下的崇祯帝谢罪呢?

因此,光时亨坚守京师的主张,实际上是想借助孤注一掷来博取名声,并非真正的忠君。李邦华后来以身殉国,可见南迁之议是为了爱护君主,而非逃避死亡。至于李明睿主张朝廷南迁,也存在不完善之处。如果皇帝在贼寇尚未到达时就匆忙南下,人心必定恐慌,都城局势如同瓦解,后世必然认为这是轻易抛弃国家。皇帝若在贼寇即将到达时南迁,则长途跋涉难免遭到贼寇窥伺,从而陷入狼狈之境。所以,最佳策略还是坚守京师社稷,这是符合古今以来君王正道的做法。至于太子,乃是国家的根本,应在贼寇尚未接近时,由大臣秘密辅佐南下,以稳固根本之地和天下人心。即便京师沦陷,太子也能迅速号召东南各地发动勤王之师,即便不这样做,也不至于皇帝和太子被贼寇一网打尽。

而且,不仅仅是太子应该南下,永、定二王也应该分别分封至浙、粤,以备不测。为何要像燕子一样全家筑巢于幕墙之上,等到灾祸降临才后悔莫及呢?而且,李明睿认为太子南行有专命、禀命之碍,却不知天下的事情总有可以变通之处。当年唐玄宗避难蜀地,仍然健在,但他的儿子唐肃宗却在灵武收拢军队、即位为皇帝,而且有收复两京(长安、洛阳)的打算,这也是虑到安史之乱的紧急态势,恐怕一旦出现意外,父子二人会一同遭遇不幸。今日之事,与以前的历史有何不同?

如果按我的意见,我认为当时皇帝应坚守北方,太子应该南行,这样似乎更为两全其美。不过,谋略是否得当,事情是否成功,关键在于人,同时也取决于天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数学教授重回日常

十页人缘

都离开宗门了,谁还不是个天才了

重剑藏锋大巧不工

综武:曝光神级绝学,群侠破防了

跨马执枪

王者:和职业女神同居,热搜爆了

凌凌吆

我是足球小子

是止水哟

凡人修仙:我拥有一个秘境

执酒书白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