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第三代计算机,许大茂和俏寡妇
一只山竹榴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83章 第三代计算机,许大茂和俏寡妇,四合院:开局60,暴打众禽,一只山竹榴莲,镇魂小说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随着新炎国第一块集成电路芯片的诞生,李阳的内心无比激动。
他知道,这是新炎国芯片工业崭新纪元的开端。
有了这些先进的造芯装备和高纯硅料,新炎国的电子工业,必将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而作为一名穿越而来的\"未来使者\",李阳心中还有一个更为宏大的设想。
那就是,要率先在新炎国,发展出第三代电子计算机。
要知道,此时的新炎国,电子计算机产业还十分落后。
绝大多数单位使用的,还是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
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ENIAc,早在1946年就在魔国诞生了。
它拥有1.7万多个电子管,重达30吨,功耗高达150千瓦。
虽然笨重缓慢,但它每秒钟可以完成5000次浮点运算,在当时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
到了20世纪50年代,随着晶体管的发明和应用,第二代计算机开始出现。
它们用晶体管取代了电子管,体积和功耗大幅缩小,运算速度也有了很大提升。
Ibm、dEc等公司,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晶体管计算机。
这些机器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工程设计等领域,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则要等到60年代中期才姗姗来迟。
1964年,Ibm推出了System\/360系列机型,这是世界上第一台采用集成电路的通用计算机。
它不仅采用了先进的硬件架构,更是从操作系统到编程语言,实现了全面的标准化和兼容性。
这为软件的独立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极大地拓展了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正是得益于System\/360的巨大成功,Ibm在全球计算机市场一家独大,树立了\"蓝色巨人\"的地位。
而\"Ibm兼容\"也成为了业界的标准,一直影响至今。
回想起这段计算机发展的历史,李阳的心中不禁激荡起万丈豪情。
他深知,在这个计算机技术方兴未艾的60年代,第三代计算机的重要性。
要知道,在当时,第二代晶体管机虽已在一些关键领域投入应用,但无论是存储容量还是运算速度,都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计算需求。
尤其在导弹、卫星、核能等尖端科技领域,大量复杂的运算如果还依赖第二代机来完成,不仅耗时耗力,更是严重制约了这些事业的发展。
如果新炎国能在此时,率先发展出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无疑将在这些领域占得先机。
大幅提升计算能力,缩短研发周期,从而为国防建设、科技进步注入强大动力。
想到这里,李阳握紧了拳头。
没错,他就是要做这个开创新纪元的人!
凭借着过人的才智,和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前瞻性认知,他有信心攻克第三代计算机研制中的重重难关,为新炎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只是,李阳也清楚,这项事业的艰巨性和机密性。
一则计算机技术方兴未艾,方案设计、工艺实现,哪一项都需要反复试错,绝非一蹴而就;
二则它事关国家安全,核心技术必须严格保密,容不得半点闪失。
因此,这项任务,李阳决定独自承担。
从总体设计到关键部件研制,他都要亲力亲为。
唯有如此,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李阳的眼神愈发坚定起来。
他信心满满地搓了搓手,在图纸上铺开一张新的设计图,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方案设计。
只见他先是确定了这台第三代机的总体架构:采用模块化设计,分为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几大部分。
接着,又着手设计核心部件:
运算器采用了先进的EcL集成门电路,大幅提升了运算速度;控制器则应用了微程序设计,使指令系统更加灵活高效;
存储系统依然采用磁芯存储器,但密度和速度较第二代机有了很大改进;
而在输入输出系统,除了常规的打孔纸带,李阳还创新性地加入了磁带机和磁鼓,大幅提高了数据吞吐能力。
在元器件选型上,李阳更是独具匠心。
为了尽量采用国产化的器件,他特意改进了不少电路,比如晶体管选用硅工艺,提高了可靠性;电阻采用玻璃釉封装,改善了稳定性;电容也都选用了金属化聚酯薄膜,大幅缩小了体积。
就这样,经过一番精心设计,一台号称\"YN-1\"的第三代计算机的方案,渐渐在图纸上成型。
它的运算速度可达每秒10万次,内存容量达到32K字节,性能直逼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
李阳抬起头,望向窗外。
天空碧蓝如洗,阳光灿烂。
他的脑海中,仿佛已经浮现出这台\"中华之光\"通电启动的那一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