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7章 周延儒罢相(2 / 2)

崛起大明 韭菜东南生 2489 字 7个月前

殿中唾沫横飞,赞成的和反对的,在殿中吵成一片。</p>

周延儒,堵胤锡,陈子龙,蔡道宪等虽然人数少,但都非常坚定。李建泰等人虽然多,气势也够足,但却也压不住他们。</p>

双方吵的激烈。</p>

御座上的隆武帝却是不急,他闭上眼睛,静静听着诸臣的争吵,每一个人的发言,他都听在耳中,记在心中,等群臣争吵辩论的差不多了,他才睁开眼睛,缓缓说道:“内阁三日之内,拿出决定。”</p>

说完,起身离开。</p>

“退朝~~”王之心悠扬的声音。</p>

群臣跪拜送行。</p>

等隆武帝远去,群臣都站起时,大部分人都对周延儒怒目而视,更有一人走上前去,怒问道:“首辅大人,你也是读圣贤书的,那下官请教,孟子云: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是什么意思?”</p>

正是吏部右侍郎李建泰。</p>

李建泰曾为国子监祭酒,相当于是大明最高学府的校长,岂能不明白这话的意思,他不过是借题发挥,当面讽刺周延儒逢迎君王之恶,是一个大奸臣。</p>

周延儒脸色铁青,拂袖而去。</p>

但李建泰不罢休,在后面紧追,厉声追问:“首辅大人不知吗?如果不知,下官倒是可以告知一二!”</p>

有好事者跟在李建泰之后,为他助威。</p>

“不要走,不要走!”</p>

一时,周延儒狼狈不堪。</p>

自都察院之后,周延儒名声扫地,已经难为首辅了,更不用说,前些日子,他的心腹,原吏部文选司郎中吴昌时忽然被锦衣卫拿下,原来是定王的老师杨士聪供出了吴昌时,说在定王某乱之时,他曾经拜会吴昌时,请吴昌时亲近首辅周延儒,以为定王的暗助。</p>

而严刑之下,吴昌时迅速交代,不但说出了周延儒和定王的眉来眼去,而且还交代了一干贪赃枉法、为周延儒收敛钱财之事。</p>

消息传出,周延儒惊骇莫名,他再次上疏请罪。</p>

但却又一次的被驳回。</p>

不同的是,这一次,传旨的秦方秦公公,带来了陛下的一句口谕……</p>

听完口谕,</p>

周延儒这才明白了隆武帝为什么要留下自己?</p>

更明白,隆武帝知道的恶事,比他想象的还要多。</p>

而其中任何一件,都足以将他投入大狱,令他永世不得翻身。</p>

……</p>

为了保命,周延儒不得不逢君之“恶”,对隆武帝提出的任何建议,都绝对遵从和第一个响应,什么名声不名声的,他已经不在乎了,他现在只想活着。但吴昌时招供之后,周延儒和原次辅陈演在朝中的大量亲信,都被拿下,轻则贬斥,重责抄家流放,党羽几乎尽去,为了执行隆武帝的政策,周延儒不得不亲自上阵,以首辅之尊,和反对者周旋。</p>

----有周延儒挡剑。内阁其他四臣受到的压力,俨然就小了很多。他们可以按照隆武帝的想法,按部就班的执行。</p>

三日后。</p>

虽然反对声众多,但首辅周延儒力排众议,坚决支持科举改制,内阁遂做出决议,于隆武元年的恩科之中,添加农政和数学,以为副科,两科加起来,总分第一,即为状元。</p>

“即刻明发天下!”</p>

隆武帝迫不及待的通过。</p>

……</p>

圣旨下达,消息传出之后,内外哗然。</p>

“周延儒,奸佞啊~~”</p>

“圣人之学乃我辈根本,科举不可改!”</p>

大批官员上疏反对,奏疏如雪片一般,隆武帝一概不理,官员们不服,继续上疏,妄想用雪片般的奏疏,淹没隆武帝,逼隆武帝就范。但隆武帝可不吃这一套,先是罢免、廷杖了反对最激烈的十几个官员,其中就有吏部右侍郎李建泰,然后又连下两道旨意,第一道圣旨说明增加农业和数学、学以致用的必要,向天下学子喊话;第二道圣旨则是明确表示,明年试行科举新制之事,朕意已决,断不能更改,再有人妄议者,一律贬斥,到辽东前线去为官!</p>

这一来,立刻就肃静了不少。</p>

文官们或许不怕廷杖,甚至以廷杖为荣,但如果被发配到辽东前线,面对凶恶的建虏,辛苦不说,很有可能会一去不复返。</p>

这种风险和收益不成比例的事情,大部分人是不会做的。</p>

不过也有愣头青。</p>

国子监李森先、学正王皋,继续上疏反对。</p>

而隆武帝毫不客气,立刻将两人贬至蓟州长城,为七品仓粮官。</p>

离开京师,众人送行之时,李森先和王皋意志昂扬,表示为维护圣人之学,连命都不在乎,何况只是一个贬斥?众人都是佩服,但是等车马离了京师,到了蓟州前线之时,面对现场的简陋和辛苦,两人却都是傻了眼,这哪是贬斥,简直就是流放啊。</p>

世上没有后悔药可吃,李森先和王皋欲哭无泪,只能咬牙坚持。</p>

消息传回京师,很多人在同情二人的同时,也不免庆幸,幸亏没有跟着上疏,不然现在在蓟州长城风餐露宿,提心吊胆的,就是他们自己了。</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