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学史之时,便曾怀疑过历史的真伪究竟有几分,也渐渐学会了从其他角度去窥探浮华之下的真相。</p>
因此,他其实也疑心扶苏是否真的死于自刎,会否死于他杀,但他却并不想在这些细节上深究。</p>
只因为嬴政他自己的成王之路也不算太平,从弃子到质子,又做秦国太子、秦王,最终成为华夏第一个皇帝。</p>
他几度险象环生,可历经那么多场刺杀,他都活下来了。</p>
而扶苏在他所搭建的基础之上已经顺遂了太多,可扶苏却偏偏在壮年之期说死便死了。</p>
在嬴政的视角之下,这的确是扶苏的不幸,却也更是扶苏的无能。</p>
同时,嬴政也气自己,他对于扶苏严苛,对自己又何尝不是呢?</p>
他气自己给扶苏的关怀不足,对扶苏的教导不够,未能提前立太子,也没将继承人带在身旁。</p>
在嬴政看来,是他们父子二人是双双昏了头,而他本人身为君主,又身为长辈,主要过错更是在他。</p>
是他的决策中的漏洞,导致了大秦的灭亡。</p>
嬴政是骄傲的,也是醒觉的。</p>
识人用人,既是君主的权利,必然也是君主的责任。</p>
所谓背叛和不如他所愿,无非是他将错误的人放在了错误的位置上。</p>
恼火归恼火,他不会也不愿让情绪影响他对一切事务的判断和决策。</p>
嬴政自忖,他还有十年,未必培养不出一个继承人来。</p>
因此,天幕上的煽情之语,他更多的是选择性地直接忽略。</p>
既然历史上的他可能因对少子过于溺爱,而给了其他人错误信号。</p>
那么这一世,他不妨更收心一些,要么将温情留予大秦真正的继承人,要么一视同仁到谁也不给。</p>
又或许,谁也不给,于大秦才是最稳妥的做法。</p>
唐朝武德年间。</p>
朝臣们不约而同地品出了空气中浓郁的“父辞子笑”氛围。</p>
其实他们也不想品出来的,奈何历史早就被剧透了,如今皇帝和皇子硬要演一个家庭和睦,他们也实在是没有办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