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长生一脸懵逼,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天底下还有这么巧合的事。他赶紧打开一看,果然连标题都相同,都是论混凝土的配比问题。林长生再一看作者,一个他十分熟悉的名字出现在眼前,张小苗,这个他曾经的兄弟。</p>
看到这个名字,林长生瞬间明白了。当年他入狱以后,所有的资料包括他的笔记本电脑都保存在张小苗的手里面。林长生压住自己内心的怒火,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的将那篇论文看完。</p>
这不得怨科长说他抄袭了,里面的理论,方法,步骤,实验的方法,包括做实验的时间长短都基本相同,除了结果不一样,雷同度真的达到90%以上。很明显张小苗窃取了他的思路,虽然没有真正开展过实验,但他在毕业前已经将这篇论文做了一个大概的设想,但他没有想到张小苗会把这些设想全部落实,而且方法步骤都和他想的一样。</p>
林长生仔细一想,这也不难,电脑和资料里面有他从事三年研究工作的步骤,张小苗只要认真的看那些实验报告,即使他没有得到常教授的指导,通过学习,也能明白其中的方法,他毕竟也是中南大学建筑系的高材生。</p>
看着科长那双像看贼的眼睛,林潮生心里非常不自在,他心中有一片短暂的混沌,不知如何是好,这几年以来,他很少有这样无助的感觉。这篇文章发表在三年之前,而他现在才拿过来想得到认证。这已经是黄泥巴掉在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了。</p>
林长生沉默了许久,对科长说的:我也没想到这篇文章居然和我的论文如此的相似,连我自己都怀疑这是不是抄袭的?但有一点很不同,我的结果比他的还要高,这能不能算做一种科研成果。</p>
科长也沉默了许久才说:这个作者三年前就来到了我们专利科,也是我接待的,后面的申报也是由我进行的,所以我印象特别深刻。当时我们科都对有这样一项技术成果而感到兴奋,这可是与国家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有实质性的进展,一年下来可以为全国节约上千万吨水泥,所以我看到你的标题之后,我就感到特别奇怪。作为一个严谨的科研人员,我们都不敢轻易否定别人的成果,因此我们对两篇文章进行了认真的对比和研究。</p>
科长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我们科研组的人其实也感到奇怪,这种学术上相互抄袭的事情我们专利科见的多了,但作者一般都会避开原作者的思路,或者打乱结构,尽可能的隐藏抄袭别人的方法和步骤,我们专利科的多名专家需要认真的比对查找才能找出其中的问题,但你们这两篇文章却是如此的雷同,虽然结果不太一样,但无疑只是一种改进。还有一点,我们大为不解的是,这种抄袭大部分都会跨国发表,最少也得跨省发表,你们居然还在同一个省的专利科来申报专利,还同时报到了我的手里面,这就让人感到非常奇怪,你们之间是不是相互认识?要不是你那论文和实验节约10%的水泥比原作者7%还要高,我们都懒得看你的论文。</p>
我们也讨论过这种提高算不算是一种科研成果,但大部分专家都认为这是纯粹的抄袭,不应该在作为一种创新发表,只能算在原作者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可惜了,小伙子,即使你的结果比原作者还好,我们也知道你为此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我们认为你已经涉及到侵权的,念在你还没有形成实际的成果,也没有在侵权方面产生实质的现实,所以我劝你立即停止申报工作,老老实实踏踏实实做人,不要再搞这些歪门邪道了。事后我们也会向原作者提醒,防止你再次抄袭换地方申报。说完科长把他的申报材料还给了林长生,一脸嫌弃的把脸转向另外一方。</p>
林长生见科长这么坚定的认为他是抄袭,也不再进行申辩了,毕竟科长不了解实际情况,在这种十分明显的科学事实面前,说最多的话也是无力的,反而会让人有种欲盖弥彰的感觉。</p>
林长生接过材料对科长说了一声:对不起,打扰了。便转身离开了,下楼时连长生脑子里面满是张小苗的身影,一个不小心差点把自己摔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