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家庭(2 / 2)

脚印浅浅 大道独行AK 1284 字 7个月前

再往窑洞的里面就到了窑洞的次里面,但还没有尽头,因为里面又套个小窑洞,它是开在窑洞尽头的墙上,大约再有三米深,竟放些自家酿盛醋的大缸,另一边的东侧,横担一个长长的木板,到小窑洞的洞口。木板的上面放着三口大瓷盆,因形状外面粗糙里面光滑所以叫它毛盆,毛盆内从里到外依次放着面粉、米粉和蒸好平日食用的馒头。在那个经济紧缺的岁月,食粮都不宽裕,平日里大家吃的更多是粗粮,大米白面则就成了奢侈品,顿顿吃白馒头、白面条是不可能的,但偶然有机会奢侈一顿,长辈几乎都是留给孩子们吃,他们则是更粗粮。这个黑黑的小窑洞里,也就自然成了偷偷藏“好吃”的地方,也避免突然来访邻居,以免惹来不必要的麻烦和闲言。</p>

窑洞东侧面从里向外放小案板,上面挨着东墙放着盛油、盐、酱等调味料的各种小罐子和锅碗瓢盆。往外是一块长一米五、深一米二的大案板,常是母亲做馒头、切菜和擀面条的操作场所。再接着就是一块大约二平米的空地,农村叫做灶坑,灶台与土炕连体为一体,灶台上面横放两口大小不带木盖的铁锅,在灶台和土炕的中间有个隔离高台,大锅外安放一个风箱,通过来回拉动风箱,便可以提供炉膛里燃烧柴火的风源,农村人叫它风箱,作用类似现在用的鼓风机,只不过是人工作业。土炕最外,窑洞的封墙,农村叫它窑间子,最上面安上一个小窗子,比火炕稍高在正中的墙上,再开一个可以对关上的木质窗户,用白色的塑料贴上,既可透光亮,又可以封堵住外面的灰尘,并兼顾保温功用。小时候,我经常爬在窗台上,往外看影影绰绰小院的景色,下雨天,可隔着窗帘听院子里的雨声……。</p>

这口窑洞,承载着家人使用、起居和食用的所有家当,现回想起来的确是原始、寒酸和简陋,但那个时代却是如此温馨,它是我们温暖的依靠。全家人劳作一日后,日日夜夜食、住于此,更多地是避风港。就这口窑洞,在后来还经历过一次的坍塌,但依然被父亲坚强地给重修了起来,并维持到现今。</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