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9章 圣谕森严兵戈急(二)(1 / 2)

隆庆中兴 休息的云 1114 字 6天前

除了这些事情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张居正在奏疏中陈述的改革赋税的办法,朱载坖看过了,其实已经很接近一条鞭法了,朱载坖当然那很清楚,这种改革确实是有好处的,尤其是配合清丈田亩和清退投献等事,这样的效果但是很明显的。</p>

但是朱载坖担心的还是折色问题,只要折色,百姓肯定会遭受二次盘剥,朱载坖就此事和阁臣们商量起来,折色与否确实是个问题,从朝廷的角度来讲,折色确实是很好的一条路子。因为折色银的运输很方便,而且现在朝廷对于银两的需求也是很大,军饷、官俸等都需要折色支付。</p>

而若是百姓继续缴纳本色,大量的粮食等物在运输途中就损耗了,而且即便是运输到京师,从京师再向九边转运也是很困难的。所以从朝廷的角度,征收折色是很划得来的事情。</p>

但是朱载坖并不这样认为,首先一味的征收折色,对于地主和商人有利,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容易造成谷贱伤农的事情发生,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京师和九边都需要大量的粮食,尤其是京师,要供养京营和亲军诸卫这数十万大军,首先必不可少的就是粮食,一味征收折色也是造成京通仓储存减少的重要原因。</p>

所以朱载坖认为不能征收折色,至少不能直接向百姓征收折色,防止商人和士绅们联手利用价格来伤害普通百姓,这是朱载坖很清楚的一点这一点不能动摇。</p>

阁臣们经过商量之后,认为只有两种办法,一是直接征收本色,但是这样一来对于朝廷来说损失太大了,毕竟现在朝廷的开支不可能全部以本色支出,大部分都是折色,二就是改折部分,由朝廷出银子在收获的时候在东南出银子收购粮食,稳定粮价,不允许出现谷贱伤农的事情。</p>

朱载坖对于第二个方案表示同意,全部收本色也是不现实的,赋税折银是大趋势,毕竟日后朝廷的主要开支就是以银来支付的,全部征收本色对于朝廷来说是极为不合算的,而且其中也会滋生很多腐败,但是百姓的利益必须得到保证,由朝廷或者内府出面收购粮食,其实就是制定一个最低粮食价格,在粮食收获和缴纳赋税的这个阶段,防止士绅们和商人勾结起来,打压粮价,盘剥百姓。</p>

同时朱载坖还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就是火耗归公,所谓火耗就是地方官府在征收税银的时候,会以耗损为由,多征钱银。但是大明对于这个火耗到底该征多少,并没有一定之规,全凭地方州县衙门的良心了,朱载坖的意思是将这部分火耗制定成规,多余的部分就用于维持地方州县衙门的日常运行和给官员、差役们增加部分收入,将附加税改为法定正税,这样的话,尽可能的减少官员随意加征火耗,减轻百姓的负担。</p>

朱载坖的这个想法倒是使得阁臣们眼前一亮,说实话,大明的官俸确实是不高,七品知县年俸仅45两。州县官员不能借以维持生活。于是有所谓火耗。火耗又称“耗羡”、“羡余”是正税之外无定例可循的附加税,也是默许州县官在收税时加征银两。朝廷当然是早就知道的,但是朱载坖这次准备将火耗加以规范,全部留存地方使用。</p>

主要用以维持地方官府的开支和增加官员和胥吏的待遇,朱载坖特意要求给这些小吏也要增加待遇,朱载坖很清楚,残害百姓最厉害的就是这帮小吏,因为他们与百姓打交道是最多的,而且这些胥吏的待遇极低,他们就会更加疯狂的从百姓身上压榨油水的,所以朱载坖要求增加这些胥吏的待遇,尽可能的减轻了人民的额外负担,增加了外官的薪给,减少他们盘剥百姓的可能。</p>

当然给了银子,你们要是还伸手,那就怪不得朱载坖挥刀了。</p>

对于朱载坖的这个想法,阁臣们认为可以与赋役改革一道在东南先试行,以观成效。最后一件事情就是眼下朝廷应该怎么处理此事了,蔡国熙遇刺,这可是大事,朝廷不能不作出反应,除了严令张居正、谭纶继续严查此案之后,朱载坖还下令升直隶巡按御史杨继盛为右佥都御史兼南直隶按察使,赴苏州慰问蔡国熙兼督办本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