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徐延德的求助,朱载坖有些无奈,以朱载坖的判断,大工在嘉靖心中的地位极高,嘉靖为了尽快完成大工,肯定会动用官军参加大工的,即便是勋臣们不同意,恐怕这事也很难阻止、</p>
徐延德的意思也很明确,抽调京营参与大工,本来无可厚非。之前一般也就是抽调两三万不得了了,徐阶这次十万之数,实在是太多了。</p>
徐延德说道:“殿下,宣德年间用民夫五万人修帝陵,很少役使京军。自宣德以后,多用官军,然亦未有如此之数也。弘治时营造泰陵,太监李兴、新宁伯谭佑、工部左侍郎李鐩提督工程,五军都督府及三大营官军上万人供役,亦未有如此之数也。”</p>
徐延德继续说道:“殿下,三千等营军差用已尽,京师系听征,士马亦已摘拨甚多, 各卫虽有一二余丁,系供贴正军之数,况粮饷有限,供用无穷,虽济目前之役, 恐贻日后之艰。”</p>
徐延德说的倒不是虚言,大量调用士卒从事营建,京军的影响很大,并且各项工程接连不断,京营士卒根本得不到有效的训练,完全沦为朝廷营建的劳动了,也无怪乎现在的京营战斗力反而不如边军了。京营中没有不可役占的士卒,京营成为了皇家役使的工匠,其影响必然是兵不像兵,更无战斗力可言。</p>
当然,朱载坖也很清楚,勋臣们之所以这次这么急,主要是他们视京营为自己的禁脔,这么多年以来,虽然勋臣们在政治地位上已经大大不如文臣们了,但是京营是绝对不能触碰的,尽管有文官人协理京营戎政等职务,但是京营的大权始终是牢牢掌握在勋臣们手中的。</p>
这些徐阶提出的大规模役使京营士卒的想法,无疑是极大的挑战了勋臣们的底线,所以这次勋臣要抱团对抗文官了。</p>
国初勋臣大多数出身行伍,封爵后当然亦主掌军事。他们或统筹管理全国军事部署,或统兵负责具体的任务,可谓兼军事决策、管理、执行权并有之,当时人称兵事专任武臣,但是随着太祖皇帝对开国功臣大大肆屠戮和大明逐渐偃武修文后,勋臣们的政治地位就几句下降。</p>
自永乐朝始,大明逐渐形成了不许勋贵,尤其是武将出身的勋贵干预中央大政庶务的惯例。这一点虽未明示在典章规制中,但却是事实存在的国家政策。永、洪、宣三朝,老旧勋臣多健在,他们功勋卓著且经验丰富,颇受皇帝尊宠,还拥有一些地位,当时勋臣主管五府京营,担任总兵,故他们对军事事务的提议较普遍。另外,当皇帝下诏征集建议或召廷臣集议时,勋臣也常就军事以外的事务广泛献策。</p>
自正统以后,元老重臣相继去世,尤其是土木之变,大批勋臣的阵亡使得勋臣出现了断层。自此勋臣的势力就再也没有起来过。从中央到地方,文官在职权上全面压制武职,形成以文御武的局面,勋臣们也不例外。</p>
而勋臣从中央到地方均要受到文官制衡,即使他们的职权层级很高,但权力被大大压缩。以素为勋臣管理的五军都督府为例,自正统以后,五军都督府的职权尽归之兵部,形成五军都督府者,不过守空名与虚数的境地。除了断事官还是承担一些军事司法的职能外,其原来的统兵、调兵的职权都在兵部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