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神器岂可轻易纵(三)(1 / 2)

隆庆中兴 休息的云 1116 字 4个月前

曹邦辅听了严世蕃的话,倒是对这位小阁老刮目相看,他对于工部的了解极深,对于其中关节都十分清楚,显然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p>

朱载坖接着询问严世蕃有关大明军器生产的弊端,严世蕃倒也不讳言,其实,大明并非没有制定严密的制度来保证军器质量,只是随着吏治的腐败,政局的动荡,送些制度逐渐被破坏,原料也缺斤短两,滥竽充数,工匠大量逃亡,缺乏经验,军器空有其表,毫无实用,保存也极其糟糕。</p>

自正德后,火器的生产就面临诸多的问题。在工匠方面,在中央从事火器生产的工匠数量不断减少,朝廷不得不大量使用其他行业的工匠甚至学徒来顶替从事生产活动;在原料方面,时估价格一降再降,商贾不愿售卖高品质的产品,再加上贪官奸商从中渔利,生产火器所需原料的品质难保证。除了上述二因之外,工匠本身也不愿意在技术上有所精进,监造人员更毫无责任之心,只想着从中捞取好处。</p>

而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所造的军器尤其是火器质量极差,严世蕃就说道:内库所藏铜铸火器如灭虏炮、佛郎机之类,略一试用便即炸碎。这等质量堪忧的火器,怎么能让士卒放心使用?</p>

严世蕃还指出,现在不光是火炮、火铳这样的军器不能保质保量的完成了,连铅子这样的东西现在也造不明白了。严世蕃说道:“殿下,官给铅子大小不一,子大而化口小,则子入不深,出口便落;子小而镜腹大,火药先铅子而泄,则化子无力,何从致远?或铅子溶液于腹内,则为虚发,南京军器局所造四十万铅子,内中合格者有几何?”</p>

朱载坖有些不敢相信,他于是叫来马芳,作为九边名将,马芳肯定是熟悉各种军器的,朱载坖向马芳询问九边官军对于军器局火器的看法。</p>

马芳说道:“殿下,军器局所造火器,成造本拙,工尤粗恶,身短体萍,腹中斜曲,口面大小全无定制,不堪击贼,徒为虚器。故虽虏畏火器,而火器又不足以吓虏,惟有支吾,不见虏面而已。”</p>

现在九边将士都不愿意使用火器,因为朝廷配发的各种火器,尤其是各类火炮、火铳,身管粗细厚薄都不一,毫无工艺可言,质量堪忧。官军士卒使用这些火器,不但不能杀敌,反而被这些劣质火器所伤。故而九边的士卒反而不愿意使用火器,改用弓弩刀枪等冷兵器。</p>

不光是火器,火药、铅子等物的质量都是极差,马芳说道:“殿下,军器局所造之火器等物,铸化无法,不请长短厚薄度数之节,不能命中致远,或横颠倒坐,及崩溃炸裂而反伤我军;造药无法,不语分量轻重之数,配合研捣之工,不能摧坚破锐,或损枪坏镜,及收惊失事,而延祸极惨。”</p>

当然,这也不光是火器质量的问题,官军士卒素质极差,军饷又经常被克扣,操练无法,军士训练不足。刀枪等冷兵器尚且需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做到收放有度,高效杀敌。火器则更需如此,因为一旦装放出现失误,不仅无法射杀敌军,还会误伤己军。正确地使用火器必须要知道如何装放火药、如何使用火器、如何临阵运用,都需要长期的训练,才能熟练掌握。</p>

而大明的火器质量极差,士卒都不愿意使用,况且火器的操练需要使用大量的火药铅子,官军个各级军官都忙着把这些铅子火药倒卖了,哪还有多余的火药铅子给士卒们训练用,能保证作战就不错了。</p>

不要说九边的官军,就是大明的精锐京营,操练也是极为松懈,今京营将士教战之法,月凡三次操练。除祁寒、盛暑、工役外,月不过数日。通计一岁,不过数十日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