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3章:各有行动(1 / 2)

九月二十六日,在巴布赫带着那两百余乌须部落幸存者逃到雒南盆谷的同时,魏将司马安,则已率领着麾下人马,来到了卢氏平原的西侧尽头,一条当地人称之为横涧的河流。

越过这条横涧,便是那条连接卢氏平原与雒南盆谷的狭长谷道,弯弯曲曲的据说有两百余里。

当日,司马安在横涧的北侧,命麾下奴隶们开始建造一座军营——姑且称之为卢原涧北魏营。

在军营内那座临时搭建的帅帐内,司马安将麾下的将领召集起来,商议下一步的战略。

期间,博西勒问司马安道:“大将军打算在此建营停驻?等待(肃王)殿下的命令?”

司马安摇了摇头。

事实上,肃王赵弘润在这次作战中给予了司马安相当高的授权,因此,司马安可以毫无顾忌地拒绝乌须部落的投降,自作主张地将已经失去抵抗意志的乌须部落彻底覆灭。

倒不是说司马安当真性格嗜杀,只是他觉得,乌须部落是羱族人的王庭,若能趁机会铲除,还是尽早铲除为妙,免得影响到某位肃王殿下收纳三川郡的意图。

是的,在得知某位肃王殿下打算用“两面旗帜”来迫使三川境内的诸部落确定各自立场时,司马安就猜到,那位肃王殿下这是要收三川了——趁着这次机会,将三川正式纳入魏国版图,成为名副其实的三川郡。

在名字这件事的情况下,司马安怎么可能接受乌须部落的投降?

其他部落暂且不说,乌须部落是必须要覆灭的!因为有乌须部落存在,三川境内的众多羱族部落,未必肯接受臣服于魏国。

这是一种默契——司马安很清楚那位任命他为先锋官的肃王殿下,需要他做什么。

接下来,就是羯部落了……

正如秦军主帅武信侯公孙起所料,司马安在覆灭了乌须部落后,便盯上了坐落在雒南盆谷的羯部落——只要魏军选择速攻,那么这是必然的结果。

但待等司马安来到横涧一带,从博西勒口中得知卢氏平原与雒南盆谷之间居然是崇山峻岭相隔,唯有一条长达两百余里的狭长谷道可以通行时,司马安心中就难免犯起嘀咕。

毕竟,骑兵是不适合在那种山谷地形作战的——确切地说,骑兵不是不能在山谷地形作战,而是在这里作战发挥不出骑兵的优势。

骑兵优势在于什么?在于机动性,然而在那条狭长蜿蜒的峡谷,骑兵的机动力便大打折扣,只剩下列队冲锋这种攻击方式,威胁程度被大大降低。

因此,司马安有预感,此番他进攻羯部落,可能不会那么顺利,毕竟羯部落占据着有利的地形。

而在这种情况下,就必要在峡谷外的横涧附近,建造一座可以退守的军营,以应对不是会打上多久的这场战争。

“卢氏到雒南,就只有这条狭道么?还有没有其他路?”司马安询问博西勒道。

博西勒遗憾地摇了摇头,回答道:“据我所知,这是前往雒南唯一的道路。……可能有别的捷径,但我并非此地人士,不太清楚。”

想来也是,博西勒自幼生活在三川北部,曾经最远踏足的地方就是卢氏,因此对雒南一无所知,怎么可能知晓这边的情况?

甚至于,那条狭长的谷道,还是从那些奴隶们口中问出来的呢。

听到这样的回答,纵使司马安心中有些不悦,却也无可奈何,只能吩咐博西勒派人前往峡谷打探路况。

待等到九月二十九日,博西勒派出去的羯角骑兵便返回了涧北魏营,向司马安禀报他们所打探到情况。

据这些羯角骑兵所说,他们沿着那条狭长的谷道前行了大概一百四十里左右,在那里,他们看到羯族部落的战士正在峡谷中建造关隘,为了避免惊动那些羯部落的人,羯角骑兵们原路返回。

期间,另外一些负责打探那条峡谷是否存在岔路、捷径的羯角骑兵,亦摇头表示那条峡谷只有前后两个出口。

当然了,这里所说的前后只有两个出口,指的是那条峡谷本身,事实上,峡谷两旁的山峦是可以攀登的,只不过山上林木茂盛、毒虫猛兽颇多,兼之山路坎坷难行,不利于行军。

看来只有走那条峡谷了……

皱了皱眉,司马安最终下定了决心。

不过他并未下令进兵,他还在等肃王赵弘润的消息。

原因很简单,记得前一阵子他麾下的五万骑兵分散席卷整个三川时,并不需要粮草后勤,因为从那些不愿臣服魏国的部落手中,他麾下的骑兵可以抢掠到足够的羊群作为食物。

但如今,雒宁、卢氏一带的部落要么已被骑兵们覆灭,要么就是早早地臣服了魏国,这使得司马安已没办法继续采取以战养战策略,更何况他还收纳了数万乌须部落的奴隶作为炮灰,因此,恢复粮草运输线,就成为了进兵羯部落前必须完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