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 联陈伐顿(1 / 2)

“夫顿国者,蕞尔小国也。然屡屡背信弃义,朝秦暮楚。此番顿子牂弃楚投晋,此举实令吾大楚颜面扫地,寡人有意出兵伐顿,未知诸卿以为如何?”熊轸沉声道。</p>

“区区顿国而已,为弟自提兵一万,灭之足矣。大王何须如此劳神哉?”楚军司马子期早已得到顿国叛楚投晋的卑劣行径,他义愤填膺地嚷道。</p>

身为楚国的一代名将,他身上背负着无数的光环和赞誉。他的名字早已传遍整个楚国大地,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然而,尽管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和声誉,但他内心深处却始终燃烧着一团熊熊的火焰——那便是属于他自己的骄傲与荣耀。</p>

晋楚两国之间的关系向来紧张,彼此视对方为眼中钉、肉中刺。近些年来,在激烈的晋楚争霸过程中,楚国竟然屡屡处于下风,这让他感到无比的愤怒和耻辱。曾经那个强大而不可一世的楚国,如今却在与晋国的较量中一再落败,实在是令人难以接受。</p>

更让人无法容忍的是,昔日那个被视为穷乡僻壤的吴国,居然也能趁势崛起,甚至还胆敢骑在楚国的头上作威作福。还有那小小的顿国,不过是弹丸之地而已,竟也敢在楚国面前两面三刀,阳奉阴违。这种种行径,无一不是对楚国尊严的严重践踏,是对他这位楚国名将的莫大侮辱。</p>

面对这样的局面,他怎能不怒发冲冠?怎能咽得下这口气?他暗暗发誓,一定要重振楚国雄风,让那些敢于轻视楚国的国家都付出沉重的代价!</p>

“大司马所言甚是,此战卑将愿随之伐顿。”、“末将亦愿往”……呼呼啦啦,一下子就有数名身披甲胄,腰佩青铜剑的武将都出班主动请缨。</p>

相较之下,文官们一个个面面相觑,皆都噤若寒蝉,不敢轻易开口发表意见。他们心中暗自思忖着,如今楚国刚刚得以复国,历经战火洗礼后的国家尚处于百废待兴之际,实在不宜轻启战端、大动干戈啊!</p>

此时此刻,最为明智之举应当是深藏锋芒、韬光养晦,默默地积攒实力,以待来日重振雄风。毕竟,战争所带来的创伤与损耗绝非一时半刻能够恢复如初的,唯有休养生息、励精图治,方可让楚国真正走上繁荣昌盛之路。</p>

“子结,勿胡言乱语,方今楚国于复兴之际,岂可轻易言战哉?伐顿易,然则晋国必不会坐视不理,吴国亦或不能等闲视之。此事需从长计议也。”令尹子西出声喝止道。</p>

他乃是兄弟数人中当之无愧的长兄,其地位之尊崇不仅在于家族内部,更是朝堂之上那百官之首。他向来以深思熟虑而着称于世,每一次决策都经过了反复斟酌与权衡。</p>

在楚国艰难复国的漫漫长路之中,他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无论是筹谋战略、调兵遣将,还是安抚民心、稳定局势,他皆能处理得井井有条,展现出卓越非凡的才能和智慧。然而,面对如此赫赫功绩以及众人对他登上楚国王位的殷切期望,他却屡次坚决推辞,毫不留恋那至高无上的权力宝座。</p>

正因如此,他赢得了楚昭王深深的信赖和倚重。楚昭王视他如左膀右臂,凡事都会虚心请教于他,而他也总是能够给出明智且中肯的建议。</p>

同时,在满朝文武百官之间,他亦是德高望重之人。官员们对他敬重有加,不仅仅因为他所拥有的显赫官职,更源于他那令人敬仰的品德和操守。</p>

他清正廉洁、公正无私,对待同僚谦逊有礼,对待下属关爱有加。在官场这个复杂多变的环境里,他宛如一股清流,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成为众人心目中的楷模和典范。</p>

“王兄以为吾等如何处之?若坐视不理,此后周遭小邦不因此小觑吾大楚,不肯诚心臣服于吾。”熊轸注视着自家兄长,满含期待地问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