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大雨未至风先至二(1 / 2)

明末求生记 名剑山庄 1614 字 6个月前

第九十八章 大雨未至风先至二</p>

从荆州到南京,快船一日就到。</p>

而今又进入了雨季之中,长江涨水,长江水流速度加快,只是如此情况之下,长江水情更加凶险。</p>

稍稍不留神,就有舟毁人亡的患。</p>

不过在军情之前,根本没有推诿的可能。舟子们出入波涛之间,才将这一封几乎要染了人命的急报,送到了罗玉龙身前。</p>

罗玉龙看过之后,不敢怠慢,立即召集钱谦益,阮大铖,张质,以及枢密院杨承祖,郑芝龙等人商议。</p>

“后半年南征,行与不行?”罗玉龙问道。</p>

阮大铖带着几分苦笑,道:“别的不说,钱粮之上,实在不凑手。襄阳之战的大窟窿,而今才堪堪补上,各式赏赐,才发完,户部之中的确没有银子了。”</p>

罗玉龙早就知道这一点了。</p>

不要高估丘八的品行,没有银子就不要说打仗的事情。宋太宗在太原之胜后拖延赏钱的结果太过深刻。</p>

所以襄阳之战后的抚恤,赏赐,阮大铖一点也不敢耽搁。</p>

但是夏朝的底子太薄了,江南虽然是一个聚宝盆,但是在没有竭泽而渔的情况之下,每年产出也不多,大多一千多万两左右。</p>

当然这是明代在江南的岁收。长江中游新定之地,现在虽然不免税,但是也不敢做得太过分,极其民变。再加上献城之后,城中士绅都会出钱的,不过这笔钱一般直接划到军中,为军中将领与下面的人所分了。</p>

不入公帐。</p>

所以夏朝所依赖的也只有江南一千多万两的收入。</p>

当然了,明代税收之中有太多的猫腻了。对与这一点,罗玉龙仅仅是了解一点,他对民生上的事情,还不如罗汝才了解。</p>

罗汝才在没有起兵之前,当土匪。那可是与各地官府打过不少交道,毕竟罗汝才是坐匪,就是那种收保护费的。与官府的关系一定要搞好,否则罗家也当不成土匪世家了。</p>

故而下层的种种情弊,罗汝才知道。</p>

但罗玉龙懂事之后,就跟着罗汝才转战南北。对这些情况不了解。</p>

即便是了解,现在也不是穷追不舍的时候。</p>

江南稳定的财源是夏朝重要的收入来源。而且夏朝文官体系,几乎都来自江南,一动就是一场大风波。</p>

罗玉龙看向张质。</p>

张质带这个苦笑说道:“陛下,襄阳之战前后,南京所有的库存都送到前线了,之后,又将生产转向水师。现在一时间筹集不了十几万大军所</p>

需要的后勤,扫扫箱底,支撑三五大军南征,勉强可以,再多的就万万不行了。”</p>

罗玉龙看向别人,其他人也都不敢多说,罗玉龙说道:“难道让隆武小儿大举北伐,我们只能坐守吗?”</p>

说这一句话的时候,罗玉龙对张轩也有一点失望,他刚刚从武昌回来,张轩就弄出这么大篓子。</p>

杨承祖说道:“臣以为,决计不能待你南明先发难。我大夏定武昌数府,不过半年而已,半年时间,不足以让百姓信服。一旦遭遇战火,让百姓归附更加难了。”</p>

“故此,臣以为当先发制人?”</p>

“朕不知道吗?”罗玉龙说道:“只是兵无粮饷,军无积蓄,如何为战?”</p>

其实大夏军队的局面并没有惨到极点, 别的不说,各部的军饷粮食都能按时供应,不过,很多军队的饷银打了折扣,达不到一兵一年十八两银子的标准。</p>

只是大军驻守所需的粮草,与大军行军作战时候所需的粮草饷银,是天壤之别。</p>

“臣以为陛下误会郑国公的意思了?”杨承祖说道。</p>

“误会?”罗玉龙说道。</p>

杨承祖说道:“郑国公的意思,乃是以攻代守?”</p>

罗玉龙重复这个词道:“以攻代守。”随即回想到张轩的奏折,说道:“你的意思是,无须大军南下,只需派出一支偏师,先行进攻,打乱南明的阵脚,也不求一战下长沙,只是将战事推进到南明境内。”</p>

杨承祖说道:“正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