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二章 炼钢之术(下)(2 / 2)

“有四份样品并不适合制剑,虽坚硬无比,但与硬物相击数次后,便已断裂。”

虽然好事被中断让郭猛多有不豫,但是这些长剑的到来,仍然让郭猛兴奋不已,当即命人将缭和子奔子英兄弟叫来观赏。

折断的四把长剑,依郭猛之见,必定是因为其所含碳比例还是偏高,因而更接近生铁性能,坚硬而不够柔韧。

其余这七把长剑郭猛一一亲手试着来了几个剑花,随后更是命人在府中日常用于练习箭术所用木人身上披上皮甲,随后以长剑刺之,果然一刺便穿。

这七把长剑并非搅拌时间最长的那把威力最大,此剑不过是最为柔韧然而却也缺了一份坚硬,这倒也没出乎郭猛预料,毕竟含碳量并非越少越好,毕竟作为武器,硬度和韧性是要兼顾的。

至于含碳量要维持在多少最适合制作兵器和铠甲,在这缺乏检测仪器的时代,就只能靠烧钱一炉炉的测试,还得靠工匠们搅拌时的手感来控制了。

这是一个需要烧钱才能匹配出足够合适的温度和时间范围的工作,需要时间,更需要财帛,毕竟要试验出合适的手感,背后便是那一炉炉的生铁铁水和无数的木炭燃料。

而且众多冶炼工匠要熟悉这一切,也需要足够的样本来练手。

只是当郭猛盯着手中的长剑沉思时,身畔却是一声惊叫:

“为何如此之轻。”

那是

当然,青铜剑不够坚固,只能加厚剑身,因而此时的青铜剑虽称为长剑,其长度不过五十多厘米而已,若要技术进步到能打制出九十多厘米出现必须“王负剑”,才能将青铜长剑拔出的水平,按历史而言,起码要再过五百年之久,要知道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也就这时间而已。

而铁剑因铁更坚硬,天然便比青铜剑易于制作更长的剑,且剑身可以薄上不少,虽然伯庚带来这七把明显采用了“卅湅”的长剑,其长度虽不过七十多厘米,比青铜剑长出一半左右,但是重量却相差不大,也难怪子英有此惊呼。

不过轻归轻,当子英一剑刺出,当即便是喜不自禁。

“此铁剑竟比铜剑更为锋利。”

这是当然,这就是为何西汉时代炒钢之法成熟之后,为啥汉武帝手下骑兵的环首刀皆采用铁制的原因。

炒钢之法成熟后,西汉制作的铁剑除了常规的环首刀,更有让人念念不忘、“人马俱碎”的斩马刀,长度甚至可以超过一米三,这在“一寸长一寸强”的战场上,无疑是巨大的优势。

制剑匠人们并非不想努力将青铜剑造的更长,然而历经数百年的摸索,青铜剑则最长不过九十多厘米,便已到了材料极限,甚至跟汉环首刀比都短了十厘米以上,如此之短,即便不在乎其重量,也实在没法再用了。

不论东西方,哪怕是五十多厘米的青铜剑,在捅人后

皆容易出现剑身弯曲的恶心事情,根本无法再战,只能在战场上用脚踩直后方能继续再战;若青铜剑做成超过九十厘米长剑后,刺击对手时,哪怕是无甲之敌皆更容易弯曲而无法对敌人造成重创;而铁剑轻松超过一米也不至于如此之软,捅人没捅死倒先把剑给捅弯了。

众人见到铁剑如此性能,心中皆感慨:

“既有此冶铁之术,瑕邑前途当不可限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