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小宋书记的第一个工作日(1 / 2)

华年时代 衣山尽 1778 字 10个月前

从村两委出来,宋轻云发现先前道路上晒得谷子都已经收了回去,道路又恢复畅通。

显然陈建国在广播里的一阵怒骂和威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陈建国说这里的村民都是畏威不怀德,你得来硬的。越简单粗暴粗俗,越好使。

宋轻云虽然对陈文书的工作能力有些佩服,但心中却有点不是滋味。好好跟人说道理不行吗,何必这样?

哎,自己还真有点书生气啊。

宋轻云小年轻一个,来红石村本就是抱着放松身心,找到生活目标的想法。虽然有点游戏人间的潜意识,但既然来了本职工作还得做好。

他主要任务是扶贫,也就是说在两年的村委第一书记任期中,彻底消灭建档立卡户。

来村里第一件工作就是先把所有的贫困户摸一遍,符合条件的要对症下药帮助他们脱贫致富,不符合条件的要摘帽,有遗漏的得补上。

前头说过,红石村有人口六百三十二人,常住人口四百四十八,但建挡立卡贫困户竟然有八十五人,贫困人口达到总人口五分之一,比例大到惊人。

刚才从陈建国口中听到这个数字的时候,宋轻云脑袋里嗡一声,感觉事情有点不妙。

这两年,国家实行精准扶贫政策,市各局委部办都派出人员帮扶。别说普通工作人员,就算是正科级干部,也要下沉到第一线。

通常来说,一个机关工作人员要帮扶两个贫困户。最多不超过四户,毕竟他们还有自己的本职工作要做,要平衡好其中关系。

而宋轻云和他们不同,他即是驻村干部,又是第一书记,不但要带两个建挡立卡贫困户,还得让整个红石村彻底摆脱贫困。

这任务近乎不可能完成。

在村里走了几步路,宋轻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年轻人很多。

现在的农村有个特殊现象,因为地里的产出终归有限,光种谷子,每年每亩地总收入不过几百块钱,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涨的物质需求。所以,青壮年都出门打工,只逢年过节才回家一趟。

在外面赚了钱,又习惯了现代生活,大多数人都选择在城里买房安家。

城市化进程不可逆转。

这样一来,农村只剩下年老体弱的老人和留守儿童,人口越来越少,逐渐荒废下去。

宋轻云有的驻村的同事说他所在的村子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还有一百六十来人,现在竟然只剩了十三个老头老太,地没有人种,房屋也因为无人居住而坍塌——这就是和城市化相对应的乡村空心化。

和其他地方的空心化不同,红石村却实心化得厉害。

只见,路上行走的和地里干活的都是二十到五十的壮年,充满活力又让宋轻云揪心。

“老陈,他们天天呆村里做什么呀,光种地又挣不了多少钱,怎么不进城打工?”

陈建国:“出门打工,找不到工作呀?”

宋轻云大奇:“怎么可能找不到工作,中国这么大,到处都是工厂,到大城市去,满街都是招聘广告。现在厂子里缺人得厉害,不用你开口问,人家一看你像是出门务工人员,直接就动手拉,怎么可能?”

陈建国:“宋书记你什么人呀,大学生,当官的,可不是人人都有你这样的见识。否则,他们也当官去了,又何必土里刨食。人离乡贱,大家胆子都小。”

“可是,就算不想出门,在家也可以搞副业啊,把山里的土产运进城去也能增收啊。”

陈建国:“宋书记,咱们这里就这样的条件,要走一百多里路才能进城。骑摩托车吧,也得三个多小时,天亮出去,天黑才能回家,卖的钱还不够路费。”

宋轻云一阵无语,红石村之所以这么多贫困人口,除了村民观念保守的原因之外和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也有关系。陈建国的话也对,不是人人都是他,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

而且,人一闲就懒了,习惯了伸手问国家要补助,精气神就没了。

太阳晒起,一元一个筹码的麻将打起,日子过得却也无忧无虑。

比如他和陈建国的去的第一户人家就是个四十来岁的壮年人,看他的身体挺结实的,只要肯动脑筋,肯下力,怎么样也不至于穷成眼前这样。

这人叫陈中贵,名字里带着贵气,却穷得穿打补丁衣服,家里的两间瓦房都破得快要塌了,窗玻璃也碎了,就拿几张农用薄膜遮风挡雨。

陈中贵上面还有父母,父母现在跟着大哥,他一个人生活,也没人管。

他平时呆在家里睡懒觉喝野茶混日子,问为什么不出门打工,回答说身体不好,干不了。

问他为什么不种地,你家好歹有三亩地,一片山林,但凡稍微上点心,一年下来怎么能有三四千快钱收入,那不就脱贫了吗?

陈中贵懒洋洋地看了宋轻云一眼,说,我光棍一条,挣钱干什么。就算什么都不干,国家也要给我送钱送粮。那你说,我为什么要去受这个累,那不是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