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活的比喻让更多的人理解了什么是‘三我’,众人在欣喜震撼之余也终于接受了一个现实,这个小道士拥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学识。
“阿弥陀佛。”法琳念了一声佛号,双手合十郑重的朝陈景恪行了一礼,道“谢道友指点迷津,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经,贫僧受教了。”
陈景恪可不敢真的受这一礼,正想客气回答的时候,就听身后传来熟悉的声音。
“哈哈……不过一无知稚童不知天高地厚卖弄学问而已,当不得大师如此夸赞。”话音未落,孙思邈就从门内走出。
“师父,您来了。”陈景恪行礼道。
“见过孙真人。”法琳也主动行礼道。
“见过大师。”孙思邈先是回礼,然后对陈景恪道“大师乃得道高僧,方才不过让有意相让成全你一番名声,还不谢过大师。”
陈景恪自然知道这一点,要是没有法琳有意成全哪有他表演的机会,躬身道“谢大师成全,小子刚才多有得罪,还望大师海涵。”
法琳摇摇头道“皆道友学识深厚之故,贫僧不敢居功。”
又对孙思邈道“贫僧对孙真人仰慕已久,不知是否有幸能聆听教诲?”
此时他的态度和来时的咄咄逼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没办法,三问三我对他的震撼实在太大了。
徒弟都这样了,师父又该厉害成什么样子?
他不是那种自找不痛快的人。
孙思邈自然不会拒绝,道“大师客气了。贫道对大师也是闻名已久,能与大师交流亦是吾之愿也。”
于是在孙思邈的盛情邀请下,法琳跟随前往后院僻静处交流论道,他带来的僧人则由养天禄接待。
一件本来应该闹的很大的事情,就这样被化解了。
李承乾亲善紫霄观的人都松了口气,别有用心的人则很是不甘。唯独围观的吃瓜群众,很是失望。
本来以为会是一场龙争虎斗,结果就这样虎头蛇尾的结束了。
但当事人可不会管他们怎么想,这个结果对双方而言就是皆大欢喜。
孙思邈和法琳二人在后院凉亭畅谈佛道之学,陈景恪破例获得了旁听的资格。
至于外面,则交给了养天禄、从祁等管事负责,程怀亮三人也继续留下帮忙。
有禁军和捕快们看着,再经历了法琳之事,相信没有人再敢来捣乱了。
孙思邈和法琳只是简单客气了几句就开始了交流,问题由浅入深进行一步步试探,最终彻底放开了畅谈。
当某种问题两人思想相近,就显得惺惺相惜。有些问题无法达成共识,或者想法差异太大,又会争的面红耳赤。
但眼见谁都说服不了谁,又会及时更换话题,不在这种死结上面做过多纠缠。
毕竟他们的目的是为了交流,而不是来争胜负的。
陈景恪在一旁听的也是获益良多,对佛道的思想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他也更肯定了一件事情,门口的时候法琳确实是在让着他。
因为他发现这位法琳大师竟然学贯三教,同一个问题他能分别用儒家、道家思想来回答,然后再回归佛教。
在门口的时候他要真想给陈景恪难看,简直不要太简单。可是他什么都没做,任由陈景恪把‘三问三我’给解释清楚。
可以说他一手成全了陈景恪的名声。
这让陈景恪很是感激,心中刚刚飘起来的那一点小得意也消失无影。
通过旁听,他还发现了一件事情,这位法琳大师正在进行佛教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