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想了想,便使出了空城计,将西城所以城门全部打开,吩咐老兵扮作百姓,拿着扫把装作打扫街道。
而诸葛亮则是尽显β王风范,戴着头巾,披着鹤氅,带着两个童子走上了城楼,开始喝酒弹琴。
没过多久,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赶到,却见到诸葛亮在城楼上怡然自得的喝酒弹琴。
见西城四面城门大开,蜀军毫无防备,司马懿沉思片刻后道:“诸葛亮从来不做没把握的事情,此人一向是小心谨慎,如今西城四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不进入还则罢了,若是进入,定是死伤惨重。”
于是司马懿便带着魏国的十五万大军后退四十余里,诸葛亮成功的躲过了一劫。
但仔细想想,其实空城计一事存在很多疑点。
当时的背景是马谡失街亭后,诸葛亮辛辛苦苦建立的北伐防线全部瓦解,甚至有全军覆灭的危险。
走投无路的诸葛亮已经到了背水一战的地步,如果不能保全蜀汉大部队安全撤退,以后的蜀汉政权也就算是废了。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只能选择以身犯险,为大部队的撤退争取到足够的时间。
在此等危如累卵的情况下,诸葛亮还敢使用空城计,是因为他笃定司马懿会上当么?事实或许并非如此。
诸葛亮知道,司马懿的才智不在自己之下,他俩对彼此的实力都心知肚明。
在当时,如果司马懿选择攻城,结果自然是为国大获全胜,一生宿敌诸葛亮也会被司马懿生擒活捉。
大多数人都认为司马懿太过谨慎而选择离开,白白错失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但是这个说法完全没有说服性,道理很简单,西城才多大点地方?
就算有埋伏,又能埋伏多少兵马?
要知道司马懿可是足足带了十五万大军前来!在此等悬殊的实力对比下,即便是诸葛亮布下埋伏,也压根就没法改变结局。
司马懿还没到西城,诸葛亮就提前得到了消息。
换位思考,以曹魏的情报系统,司马懿又怎么会不清楚西城的底细?
作为三军主帅的司马懿,自然会对西城的兵力有一个大致的估计。
再退一步讲,司马懿完全可以派小小股部队进入西城前去打探,就算司马懿再小心谨慎,派些斥候进去总不过分吧?
但司马懿却是直接选择了撤退,丝毫没有探听虚实的打算。
道理很简单,诸葛亮就是在赌,拿着啊的性命和司马懿对赌。
为了蜀汉的未来,诸葛亮不得不倾尽所有去和司马懿赌命。
诸葛亮用自己的性命赌他不敢生擒自己,这可谓是一场豪赌。
他俩做了这么久的对手,对彼此的处境都是心知肚明。
一旦司马懿擒住了诸葛亮,那司马懿的结局也好不到哪去。
别说加官进爵了,连好好活着都会成为一个奢望。
所以说司马懿不动声色掉头便走,并不是他看不出诸葛亮的计策,恰恰是因为他太聪明了。
司马懿知道,他和诸葛亮虽是敌人,但二人的关系却很微妙。
二人可谓是相辅相成,既能互相牵制,还得互相依赖。
如果诸葛亮这个一生宿敌不在了,司马懿也就离死期不远了。
若不是曹魏诸将对付不了诸葛亮,恐怕司马懿永远也不会有熬出头的那天。
司马懿做事压根不会在乎眼前的一点蝇头小利,他一贯奉行“放长线钓大鱼”的方针。
故此司马懿不动声色的放了诸葛亮一马,同时也挽救了自己的性命。
司马懿也明白,日后此事传来了,他必定会沦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可司马懿在乎这些么?
如果司马懿在乎名声,在乎这些虚无缥缈之事,那就不会有“三家归晋”的结局了。
有句话说的好:傻与不傻,就看你会不会装傻。
司马懿的装傻充楞,在三国中都是排的上号的。
在西城城门前,司马懿装傻放走了诸葛亮,同时保全了自己,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真正的空城计,真正的高手过招,您get到了么?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如有错误欢迎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