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章 万岁北进之心未变(1 / 2)

我真是大昏君 样样稀松 1194 字 10个月前

依然还是要依靠辽河运送粮草物资,除了吉林船厂,辽东明军还在巨流河渡口、乌喇等地分别修造船只,以备运输之用。

同时,还要在辽河上游的邓子村、伊屯河流经的伊屯门(伊通县)等地筑仓储存军粮。

通过水运运输物资时,将分春秋两季用船运至邓子村粮库。邓子村至伊屯门不通水路,需换装车辆陆路运送。到达伊屯门后,再次装船沿松花江运到前方。

这一水陆联运路线如果成功开辟,则解决了北上松花江,乃至黑龙江流域的关键问题,将来也会促进东北经济的发展。

更关键的还是黑龙江和图们江的两大出海口,可直达倭国长崎、朝鲜釜山,以及国内的各大港口。

其实,皇帝对于东北的开发建设并没有失去热情。在他看来,在大灾害时期,东北比西北要好,能承载更多的人口。

西北是干旱,少的持续三五年,多的竟有十几年。而东北则是寒冷,或许也会出现干旱,但却没有西北那么严重。

在历史上,干旱和寒冷应该是同级别的,对农作物的生产造成的损害也是差不多的。

可现在不一样了,有了土豆、玉米、黑麦等抗寒耐旱,甚至是生长期短,对于寒冷的抵御程度要强上太多。

要知道,西北干旱如此严重,跟生态破坏是分不开的。

从唐朝中后期开始,整个关中平原的过度开发和生态退化就很严重,秦岭的树木被砍伐殆尽,植被稀少,灾害频繁,使得关中地区退出了历史舞台。

同样的生态破坏在古代是很普遍的,象明朝的北京,就已经出现了沙尘暴,这与燕山树木减少、植被破坏,失去了对北京的屏障作用,有直接的关系。

而东北的生态环境则是良好的,森林覆盖率高,人类开发还远没有到红线,大自然的惩罚还远不用担心。

当然,从西北向东北移民,并不是弃西北于不顾。在战略层面上,西北也是极为重要的。

老天爷不下雨,那就修建水利设施,从江河中引水灌溉。

原则上便是能种多少是多少,能收多少是多少。当地收获一斤,从外运进去就要五六斤,在当时的道路和运输条件下,路上的损耗相当惊人。

目前的东北也是一样,如果不能自给自足,不能为北进提供粮草物资,光靠外运,朝廷的压力极大。

对于张盘的建议,毛文龙微笑颌首,说道:“这边既然不急,那就抽调一批工匠去四平吧!北进延后一年,就是人少些,这边的船只也能造好的话,这批工匠便在四平安家。”

张盘痛快地答应下来,一来是上司的要求,二来多了一年的时间,象毛文龙所说,人少了也能完成足够数量的船只。

“万岁向北开疆拓土的决心不会改变,但消灭建奴残余已不是主要目标。”毛文龙边走边对众人说着:“你们只要记住一个原则,战争的收获要大过投入,万岁便会允准。”

原来如此,众人相视点头。知道这个很重要,相当于是揣摩了圣意。

“土地也是财富,占领了经营一年或两年,便能够自给自足,万岁也会支持……”毛文龙觉得既然说了,索性再多一些,给自己的兵将们提提士气。

意思很明确,北进将是长期的国策,不愁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但要有个权衡判断,也要能刹下心来,别搞史书上所说的“穷兵黔武”。

而要想经营得好,恢复得快,人口就是第一要素。不管是越境求生的朝鲜人,还是奴儿干都司的少数民族,都要好好利用,也就是恩威并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