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三章:一个愿打一个愿挨(2 / 2)

大顺皇朝 飘依雨 1129 字 10个月前

见两国使者诚恳,陆承启也装模作样地回到龙椅上,淡淡地说道:“你们可想清楚了,朕绝不勉强!”

“绝无反悔之意!”

陆承启见鱼儿上钩了,笑道:“礼部尚书?”

冯承平连忙起身说道:“臣在!”

“此事就交由你起稿了,也不用择日,眼下便写就,拿过来与朕过目便是。”陆承启缓缓地说道。

“臣遵旨!”

很快,就有内侍端来笔墨纸砚,冯承平铺在茶几上,挥毫起来。他乃是礼部尚书,一手字还是拿得出手的。虽不是大家风范,却也工工整整,规规矩矩,这样的字体,在科举上很吃香。

趁着冯承平写盟约的时候,陆承启询问起两国风土人情来。果不其然,越是靠近赤道,小冰河的影响就越小,哪怕是在这时候,这两国的农业也很是发达。尽管亩产不算高,但人家可以一年两熟以上,足以抵消劣势了。别看占城小,产粮却并不比真腊少多少,甚至还有持平的时候。归根结底,除了占城稻的优势外,这占城的平原面积规整也是个因素。

陆承启暗暗心惊:“怪不得交趾要打占城,原来是一个产粮大国!”

在这时候,没有任何东西比粮食更宝贵了,粮食也是禁止跨国贸易的,《大顺律》更是明文规定,要是有人跨国卖粮,等同卖国,是要抄家诛九族的。这严格程度,可见一般。甚至陆承启通过研究,中原的战乱,大部分都是因为人口激增和粮食不够的矛盾产生的。每每朝代更迭,都是大灾大难,缺粮导致的。君不见东汉末年,大旱之后有黄巾军,正史上隋朝因杨广胡作非为,致使良田抛荒,繁重的徭役、兵役,使得民不聊生,隋灭而唐立。唐朝也亡于黄巢军,究根结底还是农民没有吃的了。更不用说明末李自成,都是被一口吃食逼的。

要想国祚稳定,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才行。只是中原皇朝一般都是多难兴邦,灾难不断。就拿黄河来说,虽然是中国母亲河,但它频频决口,淹没多少良田、淹死多少百姓?更别说地龙翻身(地震)、大旱、蝗灾了,所有的后果都会导致粮食短缺。粮食一短缺,走投无路的百姓就只能冲击官仓,官仓空了,就向另一个冲抢。不及时疏导镇压的话,往往就形成了“农民起义”。

谁之过?

肯定不是百姓的过错,他们是被逼的。要怪就怪朝廷无作为,明明有灾,不去赈灾,或者是当地庸官,不懂赈济,弄得民怨四起。还有就是一些野心家,想要取而代之。总之,百姓之苦,自古以来都是如此,要不怎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呢!(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