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弋在旁目睹全过程,见逍遥公将事件基本平息,大为振奋。</p>
不等范寂发话,霍弋先一步行至范寂身边,小声道:</p>
“陛下有旨,郑度虽气量有限,但可称忠义之士,请逍遥公不要为难。</p>
今日事件,任凭逍遥公替陛下安抚众人,不需有所顾虑。”</p>
言罢将陛下手谕取出,双手捧给范寂。</p>
“此乃陛下手谕,意在为逍遥公之举止言行证明。</p>
请逍遥公收下并善加利用!”</p>
范寂见陛下如此周到得体,且对自己无条件信任,一股暖意油然而生。</p>
恭敬接过霍弋递上的圣谕,躬身俯首道:</p>
“贫道谢陛下恩典、信任!”</p>
此情此景均被台下之人,包括郑度看在眼中。</p>
大家发现逍遥公恭敬之举,皆疑惑,但转念一想,能令逍遥公如此恭敬,恐怕也只有陛下了。</p>
逍遥公大才、大贤且洒脱不羁之人,竟然能对陛下如此敬服,看来当今陛下确实可称为“明君”。</p>
想到此处,众人对此番唐突来京之举惭愧之至,均躬身静待逍遥公传达陛下圣意。</p>
范寂展开陛下手谕,认真观看,确认陛下意思后,昂首郑重道:</p>
“众位,陛下有圣谕在此,其内容是令贫道全权代表朝廷以及陛下发声。</p>
除了将此次误会解除之外,陛下严令贫道不得以公谋私为难任何参与此次事件之人。</p>
陛下如此,吾等益州人士还有何不放心的?”</p>
众人闻言皆羞赧点头称是。</p>
郑度见状,心中也有些懊悔。</p>
心道,也许是自己执念太深,将乱世之中互相攻伐之事当作评判君主德行标准,致使自己对于先帝代刘璋、救蜀中黎民之举耿耿于怀……</p>
正思虑间,范寂声音在郑度耳边响起。</p>
“郑公,陛下仁德,知道郑公心中有所芥蒂,定然会对此事有所偏见,特令贫道不得为难郑公。</p>
如今贫道见郑公有所思虑,想到郑公应是心有所感。</p>
既然如此,郑公何不放下心中芥蒂,安享晚年?”</p>
郑度若有所思的点点头,叹气道:</p>
“谢逍遥公提点,谢陛下恩典!</p>
老夫这就返回家中,以后再不过问天下之事……”</p>
言罢郑度向台下众人拱手一拜,正色道:</p>
“诸位,方才老夫所言多为一时情急,气急败坏之言,大家不必放在心上。</p>
如今陛下继承先帝衣钵,心怀天下、济世匡汉之君。</p>
之前严惩益州官员之事,定是有因有果之举,若无不臣之心,陛下定不会为难任何人。</p>
老夫言尽于此,日后此等抛头露面之事,还请诸公另请他人,告辞!”</p>
不等众人反应,郑度向霍弋、范寂以及台下众人一拜,而后昂首下了高台,向城外而去。</p>
范寂见民心已稳,将此番事件来龙去脉向大家言明。</p>
待众人将悬着的心完全放下之后,范寂还不忘提醒大家,“日后若朝廷有政令使大家不明,可先向自己询问,然后再做决定”。</p>
一切处置妥当,范寂向众人告辞,随霍弋一同回宫向陛下复命。</p>
事件平息,各地大族、豪强,也分别打道回府,成都又恢复之前平静状。</p>
七月初,全国形势趋于平静,期间李世民将朝内外官员职位、数量进行了详细调整。</p>
如今朝内外官员总数降到年初时的一半以下,同时还有一部分职位空缺,待提拔有才德之士补进。</p>
李福由于巧言善辩,嗅觉灵敏,早早将自己责任摘干净。</p>
许多事情已经被李福提前隐瞒、篡改,导致李仁口供到达成都后,已经不能完全对应的上李福之罪,李福算是逃过一死。</p>
看在李福确实也是个人才的份上,李世民将李福贬为庶民,令其子袭其爵位,留在朝中。</p>
王彭、王振父子就没那么敏锐的正政治嗅觉了,直接被判了斩立决,流放三族。</p>
其中好多之前置换到这些人名下的边郡新地,也被朝廷收回,重新赏赐其余有功之臣。</p>
新地的开发以及与蛮夷的友好交流、发展也真正走上正轨。</p>
李世民的第二部计划也基本实现,只差一个时机,引出自己上一世能横扫寰宇的“府兵制”“均田制”新政。</p>
没让李世民等太久,自己得以提出新政的借口就来了……</p>
汉建兴十三年、东吴嘉和四年、曹魏青龙三年,七月。</p>
李世民正与樊阿在御书房密议杨苒伤情,以及‘开颅之法’具体施行时间。</p>
忽然侍立在外的张嫣兴奋敲门道:</p>
“阿斗哥哥,邓大人回来了,似乎还带来了关于吴国的重要消息!”</p>
李世民答应一声,而后小声对樊阿道:</p>
“开颅时机就依先生意思,届时先生有何需求只管提,朕绝不迟疑!”</p>
樊阿向陛下抱拳一拜,也压低了声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