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新土地政策(1 / 2)

风起南洋 葡萄无牙 3356 字 8个月前

军事占领沙拉迪加后,冯国辉将前敌指挥部设置在原恩提亚-莫哈默德部族贵族的官邸,这是一座具有浓郁婆罗浮屠风格的南亚宫廷式建筑。</p>

在历史上,曾经作为中爪哇某个时间短暂的王国宫廷,屹立于建筑大门口两根分别重达数十吨的土著图腾柱,表明了其不同于寻常建筑的高贵身份。</p>

在整个爪哇岛的城市中</p>

除了第一大城市巴达维亚和第二大城市万隆,再加上第三大城市泗水,其他的城市历史再悠久,城镇人口也不超过十万。</p>

这是典型农业社会城市规模,因为没有太多的工业就业需求,城市规模普遍不大。</p>

沙拉迪加同样如此,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山谷城市,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中爪洼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以众多的手工业者制造而出名。</p>

整个城市人口约6.3万,经过白人殖民军队和南洋军两轮血洗之后,人口已经急剧下降到不足5万,难免显得有些荒凉。</p>

在四月初</p>

这里迎来了第一批大规模的华人移民,总数2822人,跟随着南下的南洋商队一同步行抵达,很快在城镇中安置了下来。</p>

另有部分华裔移民,根据其意愿安置到了周边地区的农村,分配给了土地,种子,农具,房屋等等,立马投入到辛勤的耕种当中。</p>

这些华人村落,都是南洋军在清算当地的桑地巴尔部族,恩提亚-莫哈默德部族之后,腾空出来的大片无主土地。</p>

当然了,现在这些土地都属于大帅所有,需要按时缴纳田地佃租,偿还用于安置的各项贷款等等。</p>

而这些经济负担,让辛勤的华裔移民爆发出了格外的劳动热情。</p>

他们通过互帮互助修缮房屋,租借耕牛开荒种地,基本农业生产的一切事宜,都不需要移民机构担心。</p>

华人移民是如此的辛劳和知道感恩,就像一颗颗种子,只要撒到地里就会生根发芽,并且茁壮成长起来。</p>

东爪哇的农业条件非常优厚,几乎不需要遵循严格的农时,这里一年到头都是适合农业生长的温热天气,有充足的阳光和溪流,稻谷等农作物一年三熟。</p>

根据南洋军新推出的土地政策</p>

允许个人购买,转租,转让土地,土地所有人拥有999年归属权益,可以继承并转售,但需要缴纳交易金额的12%,作为土地权益转移契税。</p>

无论是继承和转售,都需缴纳。</p>

只不过继承土地根据优惠政策,可以减免7%的税金,只需要缴纳5%的土地权益继承契税即可,但只限于拥有继承权的直系亲属。</p>

土地政策新规定的出台,首先就引发了一大批先富起来的军事将领,商人和南洋军各地政府高层的注意,很多家族拿出积蓄已久的财产,开始购置心仪的土地。</p>

这让南洋军政府得以回笼大笔资产,转而用于银行信贷,支持工业发展,完善城市建设,强化军队建设等各方面,从而形成良性循环。</p>

冯国辉在此时推出土地政策的目的,就是造就一大批华裔大中小地主阶层,作为既得利益阶层,将会是南洋军政府坚决的支持者。</p>

古往今来</p>

地主阶层就是最为保守,最为顽固,也是最为忠心的统治阶层支持者,因为他们的根本利益与政权密切相关,触一发而动全身。</p>

南洋军政府发放的地契文书,店铺财产等等固定资产,到了鬼佬白人殖民政府那儿肯定不会承认,几乎是笃定的事儿。</p>

反之亦然。</p>

通过新土地政策的推行,冯国辉试图造就一个稳定的华裔地主阶层。</p>

在新土地政策中,不允许任何异族白人以及土著通过交易获得土地,但是他们原本世代耕作的土地,可以得到承认。</p>

这一举措,也是为了稳定紧抱着南洋军大腿的托莫里等土著部族,而不是逼着他们走投无路去造反。</p>

这样能够把日子糊弄过下去,谁愿意走上这条不归路呢?</p>

南洋军的新土地政策,恰好与荷兰殖民者针锋相对,两者格格不入。</p>

荷兰殖民者规定</p>

任何华裔及其子嗣,都不得通过交易取得爪哇岛及东印度群岛的土地归属权,但早期华裔家族获得的土地,可以得到承认并且延续。</p>

这一政策,将华裔移民人口无形的圈禁在城市中。</p>

而广大的农村乡镇,这几乎看不到华裔人口的踪迹,他们在这些地区难以生存,也难以获得养家糊口的收入。</p>

这等于废了华裔移民的最强能力,从而导致华裔社会人口陷入长期低增长状况。</p>

毕竟在一个农业社会中,城市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极其有限,除了手工业,商业,运输业和门类众多的服务业,基本没有什么工厂招工。</p>

华裔家庭的孩子生养的多了,也只能在贫病交加中看着孩子饿死,病死。</p>

冯国辉通过种种新政策颁布实施,彻底释放开了华裔移民生产经营的热情,释放开了他们创造财富的手脚,从而引发了深远的社会变革。</p>

先进文明对落后文明的降阶打击,形成了极强的侵蚀性和扩张性,并且迅速的发酵和扩张开来。</p>

在泗水城已经出现了很多类似的例子</p>

比如一些华人高利贷者,烟馆赌挡或妓寨老板,通过债务的方式逼的那些土著居民卖房、卖地、卖儿、卖女,最后一无所有的被扫荡出门。</p>

在贫病交加中,死于某个夜晚的臭水沟边。</p>

比起动头脑做生意,那些十个手指头掰开都数不过来的土著,怎么能够玩得过头脑灵活的华裔商人,被吞下了连骨头都吐不出来。</p>

类似的花样不胜枚举,很多当地土著部落酋长,在不知不觉中就中了陷阱,结果竟然卖掉了整个部族的土地。</p>

随着大批华人移民的涌入,从13岁到30岁的土著女人都是抢手货,到了市场上根本不愁卖。</p>

而强烈的需求,又引发了更多针对土著部族的陷阱和小动作,简直防不胜防。</p>

在南洋军辖地</p>

第一个警察学院建立了起来,第一个教育学院建立了起来,第一个步兵高级学校建立了起来,第一个工科学校建立了起来,第一个综合性大学正在筹备中。</p>

公立和私营的小学,中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今已建立了37所中学,122所小学,全部是教授华文的学校,这是基础教育的部分。</p>

只有在一些收费昂贵的学校,才会教授英文,法文,德文与西班牙语,这是作为精英教育的一部分,收费普通民众难以企及。</p>

从1860年度开始,南洋军政府每个月对教育的拨款都有增长。</p>

在第二季度的第一个月,即4月,教育拨款增长到8.317万银洋,主要用于新校舍的修建,补充公立学校师资和图书馆,以及运营费用等等。</p>

不足部分,则从学费收取。</p>

下一步教育部门正在酝酿五年制强制性教育政策,即每一个到七岁的适龄儿童,无论男女都必须强制接受教育,学费由家长负担。</p>

举凡违抗教育政策者,都将予以罚款。</p>

耽搁一年要交十元罚款,一直到适龄学童满18岁为止。</p>

从7岁到18岁共计12年,那么就是要交纳120银洋罚款,而且会影响父母在工厂或者其他行业工作的个人声誉,会影响银行借贷,影响就业,招工,参军。</p>

按照强制性五年教育政策规定,上完小学五年课程,所需要的全部学费加起来,也不过就是24银洋左右。</p>

平均到每个学期,差不多2.4银洋左右,一般人都能负担得起。</p>

公立学校土地由政府免费划拨,校舍建筑由政府承担建设费用,学校的运营费用主要由学费支撑,政府拨款补充不足部分。</p>

实在负担不起学费的贫困家庭,政府有相应的补助政策。</p>

补助政策不是少给钱,而是由学生家长参与学校建设劳动,比如建房铺路,绿化,洒扫,巡逻执勤,门卫敲钟等等,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p>

干一个月,收入从九角钱到1.8银洋不等,缺多少钱就干多长时间,用劳动力换取学费。</p>

建房铺路这些重体力,还有些技术的活儿,获取的收入就高些,打扫卫生,门卫敲钟的活儿,收入就低一些。</p>

直接减免的事儿,那想都不用想。</p>

整个南洋军辖下的政府倡导“通过双手辛勤工作,不做人人嫌恶的寄生虫”,所有的辖地民众,必须辛勤工作获取一份收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