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昊的想法,其实李宁是非常清楚,甚至在书信当中已经和皇帝探讨过多次。
皇帝和他的大臣们其实也商量过很多回,然而面对这样的部署,它们竟然显得有些捉襟见肘,束手无策。
自从公元906年契丹悄无声息的成立他的政权之后,这个北方的游牧部落就成为了中原多个王朝的梦魇。
在5代十国的混乱时期,中原王朝虽然谈不上兵精粮足,至少保留着好战之风,因此那个时候契丹,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形成威胁。
但是到了后来。而皇帝是警察的愚蠢举动,让这个游牧部落得到了汉人般的力量,从那以后他们的国力蒸蒸日上,并迅速对南方的几个政权构成威胁。
之所以会有如此之快的变化,是因为石景堂那个大傻子将幽云十六州全都献给了契丹,并做了契丹的儿皇帝。
济南从此也拥有了中原农耕文明的生产力,而且对之十分重视,甚至专门为此成立了新的制度。并在政治形势当中将汉人的人才和事物并入南院系统管理,虽然南医院系统的最高掌权者仍然是出身辽国贵族的本人,但这已经足够可以团结汉人人才并完成对相关事物的处理。
在这个过程当中,对于北院系统的加强,也因为可以从南院政治体系当中借鉴到足够的经验,而得到了迅速的提升,联合国对于木部落的管理因此而有了较为成效的,结果要不是佛家在这个时候广泛地传入,恐怕辽国的冰封只剩足以将西域散落的各个小国全都统一起来。
不过,辽国显然没有这么强大的愿望,相比而言,在南方已经完成了基本统一的宋朝,才是他们在军事上最为让人担忧的敌人,因此向东向西的扩张,在南方有这么个敌人的情况之下,都显得不太现实。所以如果能够给宋朝添一些麻烦,那么辽国一定是非常乐意的。
而今这样一个好契机就摆在他们的面前,又怎么可能被他们所轻易忽视呢?
对于一国两制的好处,李宁在1000多年之后,仍然能够清晰地感觉到,他是为了团结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出现的一种政治体制,而并非为了提高政治效率和科学运作的程度而出现的,但利益的妥协是政治的基本性成分。因此,在这方面李宁也不认为有什么可以指摘的。
他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在这样一个制度之中找出一定的破绽来,如果做不到的话,很难从政治角度对联合国进行彻底的打击,而一般情况之下,如果不能在这一方面做到这一目的,就需要在军事上积累足够的优势才可以对联合国出手,然而现在,宋朝的基本面比辽国还有所不如,因此想要对辽国出手的话,率先应该担心的是自己的脑袋而非敌人的首级。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辽国所带来的威胁,就足够让人感到恐慌了。
而在政治和军事都被动的情况之下,大宋朝廷的那些士大夫们就算再聪明,也不可能仅凭竞争对手和绞尽脑汁就能够想出,对付敌人的办法来。
所以,如果非得要想出什么办法来的话,或者说能够想出来办法,恐怕都无法以这样的目的铺展开来,所以,想要在这场纷争当中取得优势,那么能够选择的区间一定不再战胜辽国这方面,而在于稳住他。
这是李宁和皇帝都不得不接受的现实,每年也在书信当中清晰地告诉皇帝,如果实在不行的话,那么一定要想办法稳住辽国这个庞然大物,因为他们也有30多年不打仗了,因此,也不敢轻易地南下入侵宋朝,更何况一旦他们内部发生动乱,那么西夏任这条豺狼就很有可能会对他们构成威胁,对同属于游牧民族的辽国来说,西夏的那些小把戏很有可能早就已经看在眼里,因此他们不可能不驾驭地方。
中原王朝的那些历代兵书当中,有一句话阐述了联合博弈当中最为经典的要义,那就是以己之不可胜,待敌之可胜。
心下人一直在默默耕耘,默默的等待,等待着宋朝的疲弱慢慢地显现出来,等待着他们认为的时机成熟而如今它们的到了宋朝的,但将来谁知道他们会不会等到辽朝的,因此辽国的君臣们不可能不对身边的这个豺狼小心提防,正如他们地方,国内的祖卜人,女直人或者西北招讨司的那些琳琅满目的族。
所以宋朝如果选择这一策略的话,那么辽国人就不得不慎重地进行考虑,因为他进一步保证了双方开战的可能,而在这种可能所能引起的各种思考当中,担忧会慢慢的蔓延到辽国君臣的心中,届时问题将可能比现在想象的,要有利于宋朝,宋朝最担心的就是那群北方蛮子秃然傻了吧唧的冲过来要与他们决一死战,只要他们一认真思考起来,宋朝这个中原文明的集大成者,就不用担心在智慧方面输给对方多少了。
但当李宁真的进京之后,他所听到的一种传闻却让他担忧起来,在房间所流传的各种传闻,以及他的那些手下们为他收集而来的消息当中,有一条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那就是有人在这个时候提出了核心的策略。
如果想要围住北方的那些蛮子,那么核心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策略,无论是汉朝还是唐朝,都在这方面做出了历史实践,并且取得了最终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