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成立,此时已经有了李宁的某些著作在流传,但他们还没有感悟到那句话的沉重。甚至很多人都还没有见到那句格言。这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最近他们都在忙于讨论一些一赐乐业人帮他们翻译的作品。
就连皇宫之中的官家,也在捧着这本历史巨著在阅读。
阿里安的《远征记》,按照一赐乐业人的说法,他们之前从未尝试将此书翻译成汉语,因此在定名的时候,皇帝赵祯还专门去信请教了一下李宁的意见。
人名和书名也都是在回信当中被摘录出来的。但在那个时候,书籍的主要内容已经为朝野上下的主要大臣,甚至是后宫嫔妃们所知晓。
同志不是远征纪律。大宋王朝的君君臣臣们知道了亚历山大的戎马一生和英年早逝。
于是他们开始更加感怀李宁的决策。甚至有人在暗地里诽谤说李宁是个阴险的篡夺者,试图在10年之后亚历山大去世的时候篡夺他的所有功绩。
然而朝廷里的老政客们却不会像年轻人一样,在这件事上充满了愤慨,他们只会认为李宁所谋划的这一切,尤其是篡夺功绩的可能,都是在为了大宋考量。
而更加让人感到震惊的,则是李宁的练兵效果已经开始在小亚细亚的战场上展现出来,在马匹得到补充之后,李宁认为应该将部分进军主力调往陕西前线,相关的作者在秋天刚刚到来的时候就已经送到了通进银台司。
作为向皇帝转成奏折的重要机构,通进银台词向来是寻常官吏不敢轻视的衙门。但他们同样也不敢轻视李宁这样的臣子所臣子的奏书。
而更加诡异的是,自从朝野上下开始了解亚历山大的一生之后,李宁的所作所为都被认为是极其正确的安排。
甚至就连皇帝赵祯也有些弄不清楚,为什么曾经饱受非议的人物和措施,如今都摇身一变成为了香饽饽?
而且朝野上下到现在也没有一个人能够了解李宁的真正意图。在这种情况之下,李宁和他的措施竟然也能够被捧上天去,真是诡异之极。
然而,有些人在复盘了李宁的经历之后,发现在战略上跟随亚历山大并在东征,并在其过程当中谋取好处是一招非常实惠的妙棋。
而在战略上几次关键战役的出手,火药的应用,以及谈判桌上的厚脸皮。也为黄宋争取了不少利益。
至今除了开疆拓土之外,福建的百姓们还获得了黑海以北的广袤土地。虽然当地的西伯利亚人还需要征服,但前线将领发回的战报,对战争的结果其实是非常乐观的。
一群连马凳和马蹄铁都没有的人,如何和皇宋对抗?如今大宋所需要的,不过是时间而已。
十年二十年的时间,对于一片如此广袤的土地来说,已经算是非常有效率的征服过程。
所以政事堂的宰执大臣们,在如此宏伟的蓝图面前早就已经乐开了花,对于李宁的判断自然也是倍加认可,因此每当李宁有所提议的时候,政事堂和枢密院几乎是想都不想就会予以支持。
因此当李宁的奏疏呈现在他们面前之后,向陕西调兵的命令,当场就被枢密院草拟了出来。
只是这一次命令需要在伊苏斯会战结束之后才会下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