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0章 欢喜的崇祯(2 / 2)

陈甲信怒气冲冲:“这绝无可能,前线数万人所见还能有假?”</p>

李玄日平静地回应:“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取得敌酋的尸体,就不能轻易论功!”</p>

户部尚书李文思附和道:“臣同意李阁老的看法。”</p>

内阁首辅张治四眼中闪烁,开口说:“此事确实需要审慎处理,要知道,前线大战,各国藩属都在密切关注,我们宁愿慢一点,也不可急于求成,以免留下笑柄!”</p>

陈甲信更加恼火,厉声道:“有功不赏,岂不是让前线将士心寒?”</p>

他心中警惕,观察到殿中李玄日几人似乎有与张治四联手的样子。</p>

尽管排挤新任内阁首辅张治四,是陈甲信与李玄日等人之间的默契。</p>

但如今陈甲信势头正盛,特别是在前线接连取得胜利的背景下,不能排除李玄日等人先将他排挤掉,然后再转而对付张治四的可能。</p>

李玄日此人,一向以正直自居。</p>

表面装作严肃清高,实则也在结党营私。</p>

他虽然口口声声强调维护国法的严肃性,暗地里却在削弱兵部的权威。</p>

而张治四,作为官场的老狐狸,面对内阁首辅之位的摇摇欲坠,岂会不懂得借力打力?</p>

“此事留待日后商议。”</p>

崇祯帝心中颇为不悦,这些大臣只知道相互争斗,全然不顾分忧解难。</p>

同时,他对张治四也颇有微词。</p>

自上任首辅以来,张治四毫无作为,也未展现出首辅应有的权威。</p>

导致朝中大臣们纷争不断,难以形成合力。</p>

崇祯帝转而道:“先讨论柏恩光的事吧,大将阵亡,必须妥善处理,给予厚恤,这不能用虚文敷衍,以免寒了将士们的心。”</p>

张治四回应:“皇上圣明,柏恩光英勇殉国,内阁建议参照先例,追赠柏恩光为特进都督佥事,赐祭葬,并建祠堂,世袭指挥使职。”</p>

崇祯帝点头同意:“另追赠其上三代为一品官,当其灵柩运回时,沿途官员应予以祭奠,朕要让天下人知道,为国捐躯的将领,绝不会忘。”</p>

殿内众臣纷纷颂扬:“皇上圣明。”</p>

对其他的将领奖赏,又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p>

俱认为当前情况复杂,难以立即定论。</p>

最终决定先发圣旨的给予嘉奖,等战事全部结束再作定夺。</p>

当然,各将领可以圣旨慰勉。</p>

但对于前线千总以下的军官和士兵,需要兵部立即进行赏赐,这是影响大军军心之事,拖延不得。</p>

在大明王朝,边军的战绩奖励历来丰厚。</p>

尤其是针对北边胡虏,奖赏尤为慷慨。</p>

从正德年间,便曾有一项规定:若一人独力斩获敌首,即可实授升一级;</p>

若三人合力,首功者可暂署升一级,而从者则获金银财帛之赏。</p>

即便是两人共斩未成年敌首,即未满十五岁的敌兵,首功者亦能暂署升一级,从者亦有赏赐。</p>

不愿晋升者,实授一级赏银五十两,暂署则二十两。</p>

即便斩杀敌方妇孺,亦有署职之赏,但需累积四颗首级。</p>

至嘉靖时期,斩首一颗的赏赐更为丰厚,除实授升一级外,</p>

另加赏三十两白银,战利品马匹等物全归个人所有。</p>

隆庆年间,赏赐再升级,于混战中斩敌首一颗,可超升两级。</p>

不愿升职者赏银一百两,战利品亦全归个人。</p>

以上所述,仅为北地一地之赏赐,他处边疆不一而足。</p>

除斩首外,大明还有首功、奇功等之分。</p>

现今大明的功次制度,沿袭嘉靖之例,斩首一级,实授升一级,另赏银三十两。</p>

所以各将领的功次,可稍缓。</p>

但前线低级军官与士兵的赏赐不可迟缓。</p>

初战大捷,若功不即赏,前线将士何以奋勇死战?</p>

而辽东的这场大捷,存在数千首级的记录,以及各类官兵的头功、奇功的赏赐。</p>

加之督抚大将的功勋尚未定论。</p>

预估的赏赐银两和财帛总额接近十万两。</p>

这笔巨额支出,自然需由兵部或户部共同承担。</p>

提及银两,兵部尚书陈甲信和户部尚书李文思均感忧虑。</p>

尤其是李文思,他向崇祯皇帝详述了此战的庞大开支、</p>

数额之巨,令人咋舌。</p>

目前,聚集在前线的兵力已超过二十万。</p>

其中大部分为营兵,按照当前的军饷标准,每位士兵至少需银一两,再配给数斗米。</p>

这已是一笔不小的开支。</p>

此外,还有驻扎着数万骑兵。</p>

除了基本军饷,每月还需额外二两银作为草料和豆类的费用。</p>

因此,前线的明军每月仅粮饷支出就高达三十万两。</p>

而且,银两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粮食。</p>

光靠几地也无法自供如此庞大的粮草需求。</p>

以往,边镇的粮草多依赖商人运输。</p>

但在如此大规模的战事中,商人的供应能力也显得捉襟见肘。</p>

因此朝廷不得不介入,提供额外支持。</p>

所以需要长途运输粮草。</p>

这又意味着十成粮草中,往往仅得一成。</p>

数十万民夫肩挑背扛,或是以小车、牛车、马车运送。</p>

待粮草抵达前线,沿途的损耗已高达数倍。</p>

为此,户部需准备的粮草,每月需达到数十万石之多。</p>

这极大考验着大明的后勤能力和国库的充裕程度。</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