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就包括后来大名鼎鼎的梁启超。】</p>
【梁启超第一次听康有为讲学时,就被他的学识和见解所折服。】</p>
【这位后来被称为“维新领袖”的康有为,正是从这时开始崭露头角。】</p>
【在他的课堂上,不再是死板的八股文。】</p>
【他讲授变法维新的道理,分析时事政治。】</p>
【这样的教学方式在当时可以说是开创先河。】</p>
【也正是这段时期,为他日后影响华夏近代史的重大变革埋下了伏笔。】</p>
南宋位面。</p>
正值暮春,朱熹与陆九渊漫步在武夷山脚的书院前。</p>
新修的廊檐下,十数名学子正在埋头诵读。</p>
远处,几株桃花尚未谢尽,零星点缀在嫩绿的新叶间。</p>
看完康有为的故事,朱熹捋须微笑,转头对陆九渊道:“你我虽常有争辩,但今日看到这后生,倒是让我颇有感触。”</p>
陆九渊轻摇手中折扇:“朱兄这是要认同他不拘八股之说?”</p>
“九渊啊,你我争论这么多年,今日倒是找到了一个共同话题。”</p>
朱熹指着天际渐渐消散的画面:“这康有为,虽说年少贪玩,但十三岁后的奋发图强,却令人钦佩。更难得的是,他并未被科举的桎梏所困,而是放眼天下,广览群书。”</p>
“确实如此。”</p>
陆九渊收起折扇,正色道:“尤其是他创办万木草堂,不拘泥于八股制艺,而是关心时政民生,这般胸怀,倒是与朱兄你年轻时颇为相似。”</p>
朱熹听罢,踱步至廊下,望着正在读书的学子们:“说起来,当年我也曾不满于科举之弊。</p>
虽然我们提倡以圣贤之道为本,但若不明世事,又如何能致用?</p>
这康有为能将经典与现实结合,又能吸引如梁启超这样的俊才,足见其人确有真才实学。”</p>
一阵春风拂过,带起几片桃花瓣飘落在两人之间。</p>
陆九渊微微一笑:“朱兄,你我虽然理念有异,但对于人才的鉴识倒是相同。</p>
这康有为能在科举失意之后不失其志,反而更加开阔眼界,着实难得。”</p>
“正是。”</p>
朱熹点头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后生能做到这两点,已然超越了许多束缚于科举之人。</p>
若是生在我们这个时代,定能与他好好论道一番。”</p>
说着,他转身走向一旁的学堂:“走吧,该去给学生们讲学了。”</p>
陆九渊跟上前去,笑道:“今日倒要看看朱兄如何将这番感悟用于教导学生。”</p>
两人说笑间走进学堂。</p>
……</p>
明朝位面。</p>
顾炎武正坐在书案前研读《日知录》的手稿,忽见天际异象,不由得放下手中的毛笔。</p>
看着天幕上浮现的画面,他不自觉地挺直了腰板。</p>
这小子有股子狠劲啊,倒是和我年轻时差不多。</p>
特别是康有为开办万木草堂,不拘泥于八股文章,而是讲授时事政治的做法,更是让顾炎武忍不住击掌称赞。</p>
虽说活在不同的时代,但这种实学精神,确实令人佩服。</p>
看完天幕上的内容,顾炎武摇头晃脑地坐回书案前,提笔在纸上写下几个大字:“习实学,求实功,务实效。”</p>
【说起康有为的功绩,就不得不提他在维新变法中的重要角色。】</p>
【1895年,甲午战争惨败后的清朝,像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p>
【就在这时,康有为联合了1300多名举人,向光绪帝上书请愿变法。】</p>
(本章完)</p>
www.mbeoge.cc。m.mbeoge.c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