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现在我们提升机器的性能,只能靠着双核、四核、六核、八核这种方式来实现”
禹有澄笑着说道:
“没错!这一点,我倒是很佩服你。居然想到这种实用的办法,单核性能短期内搞不上去,堆硬件保证性能的提升。”
这也不是刘伟正想出来的,而是后来进入2世纪之后,y特尔和ad公司,由于升级工艺的成本和代价越来越大。所以,开始了双核、三核、四核、六核、八核芯片时代。
到了后来,用户对单核心的cpu,连看一眼的想法都没有,只认多核,核心越多越强大,这逐渐成为市场共识。但是,用户基本上不会认真的思考,由于程序优化的问题,大部分的情况下,只会用到一核,其他的核心都在休息,即使多核心一起工作,也不等于是起到双倍、四倍、八倍的性能提升,事实上,性能提升还是比较有限的。
但是,核心越多越强大这种概念,是很有市场的。大部分的消费者,在两款性能差不多的机器勉强,发现一台机器的单核,一台的多核,多半是认为单核要比多核的性能差太多。但实际上,两者性能差距没有消费者想想的那么大。
95年3月,y特尔公司在努力说服ib要求他们采用36cpu,而ib公司却是虚与委蛇,认为32位芯片应该是大型机的专利,作为微型计算机,ib公司本来就拥有x6的专利使用授权,所以,ib公司秘密的研究改进版本的26芯片,而对于y特尔推荐的36却不以为然。
这主要是因为pc阵营的技术领导权的争夺战争,一开始,整个阵营绝对不会认为y特尔的影响力会超过ib。但是,后来ib执着于改进26,而一部分的兼容机厂商使用了被ib拒绝的36,从而出现了兼容机的性能超过ib。
从此之后,ib就彻底失去了对pc阵营的指手画脚的资格,反而是y特尔逐渐拥有了越来越高的影响力,它可以迫使软件和硬件厂商适应y特尔的新一代芯片技术,而不是y特尔反过来迎合其他的合作伙伴。
实际上,pc真正霸业形成,那是在36时代。在26时代的pc,虽然市场占有率不低,但是,由于ib公司跟pc兼容机厂商,以及跟y特尔公司之间的勾心斗角,使得其整个阵营存在内耗。
这时候,维创电子公司自然不会加入到底的6位芯片好还是32位芯片更好的争论中。而是抛出了自己的多核心cpu概念!
所以,在5年开始,全世界的科技媒体专栏上,充斥着“个人电脑进入多核时代”的相关软文,文章大面积的吹捧多核心计算机优于单核心。
通过列举大型计算机、超级计算机,都是多核心计算机,来证明多核心的优越性,想要拥有更高的性能,一颗cpu怎么够用需要有两颗、四颗,甚至更多!
“生物从单细胞到多细胞,计算机从少量晶体管到集成大量晶体管,单核cpu相当于单细胞,而多颗cpu则相当于是多细胞。计算机从单核心到多核心是历史和技术发展的必然性……”
这个舆论攻势,自然是为了“盘古多核主机”进行造势,虽然,目前盘古主机大部分的用户,单核xr6cpu的主机也觉得够用了。
当然了,pc阵营的厂商,也雇佣了一大批的专家,驳斥了个人计算机应该上多核心的论点,认为多核堆砌出来的性能增幅,远远高于其付出的成本。
然而盘古主机装备多核心的cpu,卖的比pc26主机更便宜,使得pc阵营的这些驳斥文章站不住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