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这!
两位高家老祖听到这一惊奇的消息,脸色十分的好看。
蛇类广泛分布在世界除南极洲和一些偏远岛屿外的各地区,并且能够适应除终年积雪的山顶外的所有环境。[2]蛇喜居于温暖潮湿、气候温和、植被茂盛的环境中,主要捕食活物,包括低等的无脊椎动物(如蚯蚓、蛞蝓)、蛇、鸟、鱼、蛙、蜥蜴以及昆虫等,甚至小型兽类,鲜少吃植物。[8]
1998年,有43种蛇类被纳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1种野生绝迹,8种极危,9种濒危,11种易危,11种需予密切关注,2种数据缺乏,1种未评估。[9]2004年,有208种蛇类被纳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10]2021年,有39种蛇类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其中4种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35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11]2023年,有257种蛇类被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12]有200种蛇类被纳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1有9种,附录2有181种。[13]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最新章节。
蛇类具有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和生态价值,[14][15]还可以用作工艺品,部分蛇类被当成宠物饲养。[16][17]“蛇文化”在世界历史中源远流长,可追溯到上古时代。许多国家都流传着关于蛇的神话传说,将蛇视为神灵,当作信仰来崇拜。[18]
起源演化
蛇拥有贯穿晚白垩世至新生代的丰富化石记录,是分子系统发育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从晚白垩世开始,蛇的化石记录密集且连续,因此是研究脊椎动物分支的环境变化与生物进化之间的历史关系的重要数据。[19]蛇处于脊椎动物演化的关键节点,具有高度特化的重要表型,如四肢缺失、脊柱延长等,被视为脊椎动物演化史上一个独特的类群。[20]大多数蛇化石由孤立或相关的泄殖腔前椎骨组成,相对于其他有鳞目动物,蛇具有形态复杂且独特的椎骨形态,[19]是研究动物复杂性状形成机制的理想物种。[20]
蛇的祖先是洞栖蜥蜴,是四足类动物,即包括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在内的四肢脊椎动物。[7]只有蟒科和蚺科拥有被称作“残足”的后肢和骨盆残迹,它们有着特殊的移动头骨结构,可以张开令人生畏的大嘴,吃下比它们的头部直径还要大的食物。[7][21]但是在现存蛇类中,骨盆带已经没有和脊柱直接接触或完全消失。无论是现存蛇还是蛇化石,都没有前肢或前肢带的痕迹。[7]蟒蛇和蚺蛇为什么具有后肢也仍有疑问。如果后肢是蛇类祖先的标准,那么可以认为这两类蛇的高级解剖结构仅仅是表面上与现代蛇类相似。另一方面,蛇化石上短粗的四肢可能揭示了进化的逆转,具有先进头骨的蛇类重新获得祖先身上丢失或高度退化的后肢。[21]
最古老的蛇化石来源于大约7000万到9500万年前的白垩纪中期。在白垩纪中期,陆生蛇和水生蛇都有出现,在海洋环境中发现的化石比在陆地沉积岩中发现的化石要早800万年,哪一种蛇首先进化存在争议。[4][7]一条被发现并命名为“najashrionra”的蛇化石支持了蛇起源于陆地而不是海洋的假设。它比所有有肢化石蛇都更接近于更高级的巨口蛇(aatan),是已知的最原始的蛇。其骶骨支撑着骨盆带,胸腔外具有健壮、功能性的后肢,而且生活习性完全是陆行性的。[22]另一种基于生物形态学的假设认为,蛇类与巨蜥类的祖先其实是沧龙——一种存在于白垩纪并已经灭绝的水行性爬行类生物。[2][21]
蛇类最先分化出的类群为盲蛇,在距今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早第三纪分界点,灭绝事件提供了大量生态位,使蛇类能够快速增长。由于环境变化,蛇的祖先开始穴居生活。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其阻碍行动的四肢逐渐被淘汰。在后续演化中,因视力所限,部分蛇进化出其他定位猎物的能力,如感知红外线。后来,蛇的分布范围逐渐扩大,南极洲以外的陆地、海洋、森林、高原和荒漠,都有它们的踪迹。[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