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5章 不早说(1 / 2)

……</p>

这文字精简,若是写偏向心学的经典,固然大有作用。</p>

譬如这《易经》的易字,只是书名上写一个易字罢了,但是却能够让人感受到很多意思,只用一个字就表达了《易经》这本书的两个核心特点。</p>

第一说清楚了《易经》的核心是随时而变,因地而变。易就是改变。</p>

第二,易经易经,学起来很容易的。《易经》的道理是非常浅显易懂的,并不深奥。</p>

再比如写记述历史,越是采用文言文这种精简的记述方式写,越是考验人的能力。</p>

所以历史上写经典的基本都是大佬。</p>

但是在先秦时代,有知识有文化的人长期地沉浸在这种氛围之中,只要写本书,开篇第一句话必定是四个字的。</p>

不知道写书的人烦不烦,反正看书的人是很烦了。</p>

好笑的是,《易经》的名字到是简单,可是里面的内容又是高度浓缩。浓缩到除非原作者能够一目了然看清楚他写的到底哪个意思,后人就变成了怎么理解都可以。</p>

这种书写模式长期地影响中国人记载数理化这些科学知识,因此也造成了严重的断代。</p>

也就是说,中国人记载的物理化学天文知识,是很难甚至不能翻译传播出去给大众,乃至于留给下一代的。</p>

只能让原作者孤芳自赏。</p>

在这种情况下,别说发展数理化了,传承理论给下一代,能够凑合凑合应付这一代就不错了。</p>

相里车在领悟到两者之间的不同后,也和扶苏说了他的想法。</p>

“陛下的意思是,像这些机器技术这类的著述,从今天起,摒弃祖宗记叙的方式,抛弃精简扼要,转而倾向于细致繁杂,越细密,越直观,说的越清楚,越透彻越好。”</p>

“正是此理。过去好歹有书写材料限制,现在有这么多纸,难道还不够你们多写吗?”</p>

“朕听说画师老是在为画线条的事情烦恼,毛笔画出来的墨汁太浓,根本不能画细线。”</p>

“朕知道过往我们中国人习惯了软笔书法,凡画皆取意而已。”</p>

“朕要你再分列一支队伍,专门研究硬笔制作。朕过去已经教着你们用铅块制作笔划线。现在看来还是不够,你们还得寻找更多的材料,最好能够发明出更多颜色不同,粗细不同的笔来。”</p>

扶苏说的头头是道,相里车那是跟着哐哐点头。</p>

扶苏翻阅得差不多了,可是却看到这记录本上居然没有他最想看到的东西。</p>

“流水线工艺,是目前天下各国各郡各地内生产模式之中最高效的一种模式。你为什么没有做到把这个生产模式抽象出来记述,重点罗列呢?”</p>

相里车满头大汗,“陛下,您之前没说啊。”</p>

“什么都要朕来告诉你,那朕还要你做什么?”</p>

相里车挨了一顿骂,就要回去重新再弄这些。</p>

临走前他又不放心,战战兢兢地把现在外面的情况又说了一遍。</p>

“陛下,臣死罪啊。”</p>

“臣为了陛下,一时逞英雄,说了那样的话,现在弄得满城风雨,人人都知道陛下重组了墨门,并且让墨者去了秦始皇陵。这下倒好,臣怕以后有很多人打听着想要进地宫……”</p>

二世只是轻轻笑了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