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守易势。
沃尔科特站定位置,专注地看着贝尔。
他很快从前场跑回了后场,阿森纳的进攻与防守要求每一个人都参与,在训练中,陈耀对球员的到位率有极高的要求。
阿森纳对球员跑动量的要求一点都不比热刺少。
只是和博阿斯相比,陈耀与利略给他们的球员们设计了更高效的跑动路线,他们回到防守位置所需要跑动的距离,是他们在进攻中能够选择的最短的距离。
在进攻时,陈耀就给球员们想好了防守时的结构。
全攻全守,不止是形式上那样奔放,它的背后是精密的计算、严谨的设计和高效的战术结构。
贝尔在以往拿到球时,他面前只剩下对方的右后卫了,而多数时候,在一对一中,贝尔能击败英超联赛的绝大多数边后卫。
但面对两个人的防守就不同了。
沃尔科特没有贸然上抢,这也是战术要求的一部分。
像贝尔这样灵活又爆发力强大的后卫,贸然上抢只是给他一个轻松地摆脱突进的机会。
而且,沃尔科特的绝对速度不比贝尔差太多。
贝尔几次试图加速突破沃尔科特的防守,但是“小老虎”都站住了位置,紧跟着贝尔。
当加雷斯·贝尔终于带到阿森纳的禁区外侧时,沃尔科特和巴卡里·萨尼亚已经锁死了贝尔向前和横切的空间。
真头疼啊。
贝尔飞快地看了眼身后,这时候他无比需要边后卫的支援。
如果有边后卫的套边支援,他就能解决眼下的困境。
但诺顿偏偏就不是那种能跟得上他的边后卫。
如果自己身后是沃克,那该多好。
贝尔无暇叹息,他强硬地右脚一拨,向内侧切去,试图通过个人能力突破阿森纳的防守。
他失败了。
巴卡里·萨尼亚精准地下脚把球捅出了边线。
热刺的进攻到此为止。
白鹿巷的球迷为了这次进攻而鼓噪的声音又轻了下去。
阿森纳和热刺超高节奏的对攻在随后的十五分钟里逐渐降低了强度。
热刺的球员们发现,他们对阿森纳的压迫并没有太大用处,因为托马斯·维尔马伦看似是一名左后卫,但他也做出了和基兰·吉布斯曾经做过的一样的事情。
第三十一分钟,热刺的压迫强度不如开场了。
什琴斯尼有了短传出球的空间,他把球斜传给了维尔马伦。
原本应该盯防维尔马伦的列侬守在了距离他有一段距离的位置,博阿斯看出了自己的球队到了体能阈值,他知道再这么下去,热刺的压迫体系会不攻自溃。
维尔马伦和格里兹曼的中间站着列侬,阿森纳左边路连线的走廊被卡住了,这规避了枪手迅速通过热刺中场的可能性。
可是维尔马伦带球内切了。
博阿斯心里一抽,这个场景他在看阿森纳录像带的时候好像见过。
陈耀在战术上的一个特点就是,喜欢让边后卫内收到中场。
上一个这么干的球员是基兰·吉布斯,这名英格兰球员在青训时是后腰出身,所以他适应的不错。
这场比赛陈耀没用吉布斯,他用了维尔马伦,这个设计在博阿斯看来更多的是为了增加阿森纳的制空权,而在开场的前十分钟,维尔马伦屡次的前压冲顶确实给阿森纳夺得了大量球权。
而现在,维尔马伦带球内切?
列侬犹豫了一下要不要跟上去,他观察了一下四周,如果自己跟上去的话,左路走廊就又空出来了。
如果不跟上去?
列侬记得,博阿斯在指导他们的防守时说过,不要给对方的任何球员有舒服的出球机会。
列侬放开了左路,向维尔马伦奔跑过去。
传球路线空出来了。
维尔马伦送出一记力度和弧度都相当舒服的半高球传球,安东尼·格里兹曼在左肋部接到了球,他的对位球员只剩下沃克。
一对一,又是一对一机会。
陈耀给阿森纳设计的战术里,需要创造大量的边路一对一机会。
沃尔科特和格里兹曼这两名边锋,同样是阿森纳的强点。
沃克的速度或许比格里兹曼快,但格里兹曼比沃克更灵巧,球感更好,更重要的是,他是有备而来。
第一次触球,格里兹曼就戏耍了沃克,把球弹到了这名后卫背后,然后绕开沃克追上了球。
沃克转身回追,格里兹曼甩开了他两个身位,但是追的上。
格里兹曼带球突入禁区,沃克紧随其后。
沃克看到格里兹曼的速度降低了,禁区里有维尔通亨,有洛里斯,他知道,格里兹曼一定会放慢速度,带球盘带突破过人不是他的强项。
起码在现在,格里兹曼还是一名更适合无球的球员。
随后,沃克眼前一黑,被一堵墙撞倒在了草皮上。
沃克摇摇脑袋连忙爬起来,看到了奥利维尔·吉鲁英俊的脸庞。
吉鲁离开了中路,过来挡住了沃克的追赶。
而球就在吉鲁脚下。
吉鲁把球磕到中路,沃尔科特飞驰而来,维尔通亨紧张地跟上切入禁区的右边锋。
但这是一次假跑,吉鲁的传球对象并不是沃尔科特,而是埋伏在葫芦顶的若日尼奥。
阿尔特塔拖后,若日尼奥前提,托特纳姆热刺的中场中路只有两个人,他们没办法保护好禁区前沿。
若日尼奥有舒服的空间射门,他甚至还有时间调整一下姿态,随即,起脚远射。
无可挑剔的打门,洛里斯还站在沃尔科特的面前,准备封堵小老虎的近角射门,而皮球从禁区外,从远角飞入了球门。
三十五分钟,二比零。
洛里斯看着球突然变大,然后擦过自己的脸。
阳光很耀眼,他的反应慢了一点,但是这都不重要了。
他意识到,自己的队友根本无法阻挡对手。
比赛还有六十分钟,洛里斯和他的队友一起,产生了惶恐。
这会是一场阳光下的盛大屠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