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构思(2 / 2)

B级基地。

谢廖夫看着车间里装配好的六只“探索者II”,挠了挠头发。

相比于外界披露,这几天航发委操控两只玉兔三号做了更加细致的探查,根据对月球地质状况的模型推测,月球南极下方,也就是艾特肯盆地位置下面确实应该存在一个超大的冰层。

形成原因未知,但面积可能超过3000平方公里,平均深度在距离地表20到50米左右,厚度暂且未知,但保守估计在20米以上。

库姆撞击坑很可能是这个冰层的一个地势较高点,在很多很多年前遭受撞击形成的时候接触到了冰层,这才导致撞击坑内平均覆盖的月壤深度不到25c最薄的地方甚至只有几厘米。

整个估计的冰层区域保守冰储量约在6亿吨以上,这是难以想象的巨大资源。

航发委内部当时就闹翻了天,一次性就把嫦娥六号、七号、八号任务规划了出来,准备以最快的速度发射探测器,不为别的,就为了多占点地。

在宇航员的脚踏上去建立科考站之前,就只能靠机器人先圈地,把最浅最好的地先占了。

而新远公司在制造探索者II时一共造12只,剩下的6只已经完工摆在了这里,随时可以发射。

这6只已经被内定为嫦娥六号的巡视器了,着陆器本月内完工,六号任务1月初就发射,新远二号反正有的是。

六只探测器还是航天局买下两只,这样库姆撞击坑就有8只机器人,对世界都形成了碾压级优势。

用林炬的话说:“要是他们的探测器敢进入我们占好的地,就把他们太阳能板剪了!拆了扔进陨石坑。”

虽然是玩笑话,但也确实说明了航发委的机器人数量之多,现在月表就有7只呢!

不过谢廖夫知道无论是探索者I,还是探索者II都是探测性质居多,在找到确定的冰层后,他就一直在思考下一代的实用化机械,能够以可观的效率制取水、提纯、合成所需化合物的机器。

首先质量问题,新远二号乙(三级)的月球轨道运力有18吨,这个数字非常大,最大能把6吨载荷送到月表。

6吨……6吨对于探测器来说富裕的过分,但是对于工程机械就是个很小的数字,尤其是在月球上能给工作设备的载荷重量占比可不高。

最简单的用电解法制取氢气,制造1立方米氢气和05立方米氧气需要约45度电,假如6吨重的机器就拿来干电解水制取氢气并压缩,重量差不多是够的。

就按照常用的催化剂和质子膜电解法,一小时制取5立方米氢气,一天就是120立方米氢气和60立方米氧气。

120立方米氢气不过10788公斤,拿来当火箭燃料肯定是远远不够,但是拿来合成物质供给一个科考站完足够了。

更重要的是氧气,60立方米氧气就是60000升,一个成年人一天约消耗550升氧气,这意味着台电解设备可以提供100个成年人一天呼吸的氧气,完够用。

这样的电解设备耗电功率在20到40千瓦左右,青山基地正在研制的核电车可以提供38KW功率,足够了。

另外还需要一辆开采机械、可能还得拖一辆核电车提供电力,以及一些储存氢氧气的气罐,可以做得大一些,最好埋入月壤下面,所以还需要一辆挖掘机?

谢廖夫粗算一通,6吨是这些工程机械和大型设备的较好控制的质量,差不多需要6次发射任务,耗资至少在20亿元,不过可以拉上航发委,摊出去60以上,所以花不了什么钱。

谢廖夫想着,在平板上写下了“月球-1前期小型开发任务草案”,构思着基地的设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