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二章 我们是大明,不可战胜的伟大(2 / 2)

犹如希腊文明被野蛮征服。

后世西方学者说,野蛮是为了生存而战,文明富裕的战斗意志就显得不足。

正合古人范仲淹所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而中国的科举制度诞生的太早了,特别是宋朝进入面兴盛。

从世家阀门到乡绅地主,的确是社会文明的进步,但是“原子化”的后果,也是地方武力的衰退。

更有元朝。

元末明初学者高启为胡松所撰墓志铭中有一段说:蒙古色目殴汉人南人者不得还手,所过掠财畜、辱妇女,民束手不敢拒等。

这种社会环境下,妇女如何敢上街。

从南宋起,妇女的地位开始下降,元朝达到了巅峰,明朝开始恢复,清朝又重回下降巅峰。

历史上的万历时期,已经有了李贽等思想家提出的男女平等。

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等各方面平等的新思想,还有反对思想禁锢等各种先进思想的诞生。

因为新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明末时期,官员向传教士交流双方文化的热情。

而现在离元朝才过去了三十年而已,许多老者的观念还停留在元朝时期。

近百年的元朝,早就促成了文明的断层。

老者们的观念根深蒂固。

不光如此,许多中年人也是受影响的。

不少的人看不惯七妹在舞台上花枝招展的样子。

这些现象其实与社会环境是息息相关的。

包括明朝在江淮地区诞生的先进思想,因为当时江淮地区有大量的女性,获得了重要的经济地位,甚至是家庭的顶梁柱。

那么现在的北平。

近百万的成年女性,从工业角度来看绝对是不会放弃的力量。

大量的女性进入工厂工作,有了宽松的社会环境,以及稳定的工钱,社会风气上必然有改善。

七妹经历了许多的事情,早已锻造了坚韧不屈的性格,才有了如今的成就。

舞台上,她领着团员们,大方的向观众席道谢。

“哗啦啦。”

更多人的给予了热切的掌声。

许多进入工厂工作的女性观众,她们最卖力的为七妹喝彩。

同样。

许多老妇人痛骂七妹。

刘通的母亲,这位老妇人就在他儿子为她包下的包间里,用最污秽的言语,使用在了七妹的身上。

无论如何。

这场节目是优秀的,获得了大部分的掌声。

下一场。

学生表演。

这回,没有人在反对,所有人都在鼓掌,知道自己孙子在舞台上的老妇人,激动地走到栏杆处向下望去,想要找到自己的孙子。

舞台的工作人员帮忙,一起把各项乐器搬运到舞台上。

大鼓,小鼓,竖铜锣,竖竹排琴,大号,小号……

近百名十四五的中学生,穿着一致的校服,稚嫩的面孔上,嘴角又还流露出一圈青色,正是即将长大成人的标志。

“下一场节目是歌唱大明,由中华重工工人子弟中学献上,请大家为他们鼓掌欢迎。”

“哗啦啦。”

青少年们满脸的自信。

但是在二十万人的大场中,如此热烈的气氛下,许多青少年紧张了起来。

“不要紧张,看着自己的乐器。”乐器先生小声鼓舞道。

希望不要出错吧。

乐器先生自己也内心打鼓。

在忐忑中,乐器先生开始了他的指挥。

和第一场节目不同。

歌唱团的学生们,和乐器团的学生们同时开始了表演。

“前进,前进,前进。”

“锵。”

“啪。”

激昂的乐器声中,歌唱团的学生们,唱起了鼓舞人心的歌曲。

“咚咚咚咚咚咚。”

“咵……”

“锵……”

乐器团的孩子们,犹如波浪一样的起伏,整齐的敲打乐器。

“好。”

观众席上,传来了叫好声。

乐器先生忘我的指挥,孩子们也忘记了紧张。

“我们的大明向太阳。”

“脚踏着天下的大地。”

“身负着百姓们的祝愿。”

“我们是大明,不可战胜的伟大。”

……

“哗啦啦。”

“哗啦啦。”

才第二场节目,所有的人都站了起来,他们忍不住的鼓掌,大声的欢呼。

整个大场二十万人的观众,他们的热切仿佛直传天际。

“这是不是民心?”

刘达回过头,大声的问向杨镛。

他不得不大声。

因为整个大场,犹如巨大的洪流声,所有人的欢呼,让每个人只能用最大的声音,才能让别人听到他在说什么。

杨镛张着嘴,无措的看着刘达。

他终于知道北平举办中秋盛典的意义了。

这哪里是为了显示朱高炽的丰功伟绩。

是汇聚人心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