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宫的道路上,朱棣气势汹汹,李道信老老实实的跟在朱棣身后,不敢出幺蛾子。
走着走着。
朱棣的脚步慢了下来,开始有了些许畏惧。
李道信同样平静如常,仿佛什么都没有感觉到,就像一个透明的存在。
“李道信。”
朱棣突然喊道。
“在。”
“父皇因何事召咱?”
“回王爷,不知。”
朱棣扭过头盯了李道信一眼,无法分辨对方是真不知还是假不知,但他自己的确气势弱了下来。
对父亲有多崇拜,朱棣就有多畏惧。
这是从小就已经养成的本能。
只一个光复中华,恢复南北分裂,让民族重归一统,从下等人阶级解放出来。
朱元璋的威望在中国就已经无以复加。
最后。
朱棣轻手轻脚的走进殿内。
朱元璋在批复奏疏,他的视线不好,看上去仿佛趴在案几上,皇袍显得宽松。
“父皇。”
朱元璋没有搭理。
在书房的下边,添置了一张矮案几,上面堆放了几十本奏疏,有名老太监向朱棣示意。
朱棣沉吟了片刻,然后坐到矮案几后,竟然没有提姚广孝的事情。
李道信出现,说明父皇什么都知道。
朱棣忍不住抬起头看向父亲。
父皇老了。
已经瘦弱到了这般地步么。
突然间,朱棣有种想哭的冲动。
父皇为国家操碎了心。
三十年来。
为政的种种善政。
发展民生,恢复北方大地元气,各地建立学校,鼓励民间私学,倡导社会互助风气……
朱棣如此想到,父皇的身影,在他的心中还是那般的伟岸。
元末群雄,在朱元璋面前黯然失色,可能没有朱元璋,还有李元璋,陈元璋……
但朱元璋就是朱元璋。
就说工匠制度。
元朝的工匠是集中到京城,分类编人专门的户籍进行管理,户籍世袭不能脱籍,无人身自由,子女婚嫁也由元朝廷控制。
这就是元朝“重视”工匠的由来之说。
而明朝的工匠制度。
工匠除了每年向地方官府服役的一个月,其余的时间是自由的,超过服役期则需要给工钱。
更不提朱元璋创造的养老院制度,孤儿院制度,官员福利房制度种种措施。
以及在南京大量种植造船业需要的树木,做出的种种的长远规划和布局。
比较起朱元璋,他早年的那些对手们,在他的面前都黯然失色。
更不提朱元璋几十年来打造的大中华朝贡藩国体系圈。
中国是东方的宗主国,这是最初世界承认的,也是西方列强来到东方,在每个东方国家都要主导去中国化的根本原因。
乃至六百年后。
列强无论是占领朝鲜,缅甸,越南,蒙古等地区,都需要和中央朝廷签条约。
法国占领了越南,要和清朝签订条约,越南脱离藩属国身份,归于法国。
日本占领了朝鲜,同样要和清朝签订条约……
这些都不是清朝统治者的祖业,只是掠夺占领来的,卖起来自然不心疼,明明打赢了都要送,只求自己统治稳定。
如果不是清朝。
整个东方都是中华的势力范围。
朱棣顺着太监的示意,摊开了案几上的奏疏,越看脸色越黑,时不时抬起头。
想要说什么,又不知道说什么。
第一份奏疏。
是地方官府弹劾燕世子擅改朝廷制度。
第二份奏疏。
是宁王府弹劾燕世子擅专大宁兵权。
第三份奏疏。
是陕西的。
第四份奏疏。
是山西的。
……
朱棣看得大汗淋淋,这么多奏疏合起来,就差明着说燕世子在造反,朝廷需要出兵平叛。
朱棣不敢继续坐着,连忙起身上前几步,跪在朱元璋前方。
“父皇,炽儿他万不敢如此。”
听到朱棣的话,朱元璋从奏疏中艰难的抬起头,竟然露出笑容。
“你确定?”
面对父亲的询问,朱棣一时间回答不上来。
朱元璋摇了摇头。
“圣人,杨文、吴高两人来了。”
“让他们进。”
不久。
两名将领走了进来,在堂中一起跪在朱棣身旁。
“圣人。”
朱棣认出了其中一人。
一名年近五十岁,军中气息浓厚的将领,此人叫做杨文,他是朱元璋家乡的子弟。
原本是中下级军官,没有明初开国将领的耀眼,显得非常低调。
但是需要知道。
此人是从几十年的战火中,一步一步升了上来的。
其父随朱元璋起兵后战死沙场。
子承父业,十四岁领取火器从军,足足从军了三十三年,从小兵做起,至今的征虏将军。
可以说大明收复西南地区,并且稳定地方人心,多年来此人起到了极大作用。
“都起来吧。”
“杨文啊。”
朱元璋笑呵呵道。
“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