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又哪里知道,上朝之前,所有的御史都被唐世济一一找去谈话,明确告诉他们,这次朝会,任何人都不许为弹劾陈雨的事出面,否则就是和他唐世济过不去。
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一样,都是科道言官的核心力量,战斗力极强,逮谁咬谁,连皇帝的诏书都可以封驳,谁都不怕。但是万物相生相克,左都御史作为都察院的掌印官,专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十三道监察御史都在其管辖范围内,老大的话,御史们不能不听。
黄余良迟迟没有回应陈雨的反驳,又没有其他人帮腔,从形势上来看,陈雨三言两语就掌控了局面,似乎这次弹劾就要无疾而终了。崇祯心里高兴,能够这么轻易解决问题最好不过,他清了清嗓子,开口说:“陈雨所言,不无道理,那么依朕看来……”
眼看皇帝就要给事情定性,绯袍官员站不住了,闪身出列,高声说:“臣惠世扬有事启奏。”
这下从皇帝到大臣都吃了一惊,刑部左侍郎这种级别的大臣亲自上阵,看来是要豁出去了。
一般来说,在朝堂之上的争斗,大佬们爱惜羽毛,都是打发科道言官上阵,自己只是站在幕后,极少自己出马。因为科道言官官职虽然低微,但是权力很大,可以“风闻言事”,上到结党营私祸乱朝纲,下到卑劣贪鄙败坏官纪,只要看不顺眼都可以弹劾,是攻击政敌最理想的工具。就算这些卒子弹劾不成,也不会有什么隐患,反倒是自己出面,一旦失败,就没有回旋余地,对自己很不利,所以,不到非不得已,一定品级的大臣都不会赤膊上阵。
崇祯也没想到惠世扬会自己出面,惊讶之余问道:“爱卿有何事上奏?”
惠世扬拱手道:“陛下明见:陈雨此言,纯属诡辩。所谓罚银之说,无非是粉饰而已,本质上还是对过往商船收税。据臣所知,其所谓的罚银,是按照每船货物价值的三成收取,然后听任其按原航线将货物贩往东瀛等地,而不是其所称的责令商船返回原籍,试问,这不是收税,又是什么?”
他也看到了对方的用意,就是避开商税的争执,不在这个文官擅长缠斗的领域纠缠,偷换概念,给事情另外定性。所以,他决定把事情拉回原来的轨道。
陈雨闻言,不慌不忙地回答:“原本下官秉承宽仁之念,不忍心让海商血本无归,所以命其返回原籍自行处置货物,减少损失,既然惠大人认为下官执法不严,那好办,以后凡是私自出海者,一律将船货没收,所得上缴国库,船主以通倭之罪下狱,这样就不会有问题了。”
群臣哗然,这样严苛的处置,简直是不留活路。
在场的大臣之中,染指海贸的并非惠世扬一人,他们虽然也反感山东地方官横插一杠盘剥自己名下的商船,但是三成的罚银还只是让人肉痛,尚在可忍受范围之内,如果船货没收、船主下狱,那就是灭顶之灾了。有胆小者不免就心中埋怨,这惠侍郎太较真,把事情捅破,弄到如此地步真的好吗?真要把这些船货换成银子上缴国库,岂不是白白便宜了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