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空前绝后的群体(2)【今晚2…(1 / 2)

979年初,刘岩和几个同学,创办了一份后来轰动燕大校园的经济学刊物,叫《学友经济》。

学友经济社团成立的主要宗旨,就是为华国的市场化经济改革、未来的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尽一个经济学人之力。

刊物发展最鼎盛的时期,当年全年级就有六十多人次在《学友经济》上发表文章,大有伟人曾经在诗中所描写的场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在这份刊物上,77、7级学生经常因为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与75、76级工农兵学员争执不休。

每当战端一开,燕大三角地的宣传栏,就俨然成为了硝烟弥漫的主战场。

这样的争端,一直延续到90年春节前。

75、76级的工农兵学员,从979年春节前开始陆续毕业。直到90年春节前,尽数离开了大学校园。

从此,工农兵学员成为了那个历史年代的一段往事、回忆和句号。

在刘岩前世的记忆中,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在华国大学的历史上,曾经有过工农兵学员这么一代特殊的大学生群体。

随着979年夏天79级大学生的入学,华国大地上的每一个校园,终于形成了相对统一的思想。

……

在燕京大学四年的日子里,大学生吸取和补充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机会的把握和理念的树立。

77年高考刚刚恢复的时候,人们的脑子里还有很多十年里灌输的东西,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洗涤。

而燕京大学,正是这个清洗过程的开始。

说实话,很多燕大经济系的同学,入学快一个月了,仍然心怀重重困惑、疑虑和不解:

什么是经济学什么是政治经济学

包括刘岩和范丽莉,时常是一脑袋的懵懂。

当时,很多学科没有正式的课本,只是油印的讲义,或与75、76级工农兵学员用的是相同的课本。

刚走进校门的那一刻,每一个77级的大学生,心里都有一个远大理想和抱负,那就是:

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受苦受难人民,等着我们去解放。

直到后来才逐渐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原来,我们国家和世界上很多先进和发达的国家相比,差距非常之大。

从97年春节后入校,一直到92年春节前毕业,77级的大学生和整个社会一起,不停地感受着思想解放、体制改革、理想重建的新旧观念冲击。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经常为了一个问题和一个观点,争的面红耳赤、不可开交。

比如,在改革中,农村是否应该包产到户

能否办私人企业私企可否雇工

雇工算不算剥削雇用多少人算剥削

怎么能够创造更多的财富

怎么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

并由此分化出更多的问题:

企业怎么决定生产应不应该有利润

农村包产到户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人民公社为什么不能解决农村的根本问题等等。

在每一晚熄灯后的长夜里,同学们躺在床上,任然会为这些问题,在宿舍里争论不休。

就拿刘岩他们六个人来说,好不容易抽出时间聚会一次,每个人也会为了不同的观点和见解,吵得天翻地覆,不欢而散。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以公有制为基础,怎么能允许私有制企业”

“农村包产到户,岂不是走回头路吗像刘大爷那样的贫下中农,今后怎么办”

“私有制企业的老板不就是资本家吗工人不是又要受到剥削吗”

“源平竹器厂算是什么性质的企业”

……

甚至在刘岩和范丽莉之间,也时常会因为不同的看法,闹得两个人几天相互不说一句话。